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发言稿 > 2022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2022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来源:发言稿 时间:2022-07-02 10:30:0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4篇

【篇1】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延长石油百年历程

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德国水师提督汉纳根和世昌洋行委托陕西大荔县人于彦彪到延长

县商谈开采石油的相关事宜,他和延长县绅董郑明德等私订合同,合伙开采延长石油,被清朝政府加以阻止。冬季,陕西当局筹集白银一万两,作为开办资金,在延长县设立了延长石油局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外务部批准陕西省自办延长石油。陕西省任候补知县洪寅为延长石油厂“总办”前往汉口,化验油品,并聘请日本技师阿部正治郎来陕北勘察石油资源。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陕甘总督升允向清朝政府上书《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的奏折。十月二十二日(11月8日)光绪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至此,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已升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向皇太后、皇上写了筹修道路的奏折。奏折说明延长石油“油质甚佳,来源亦旺”。所需经费“少或十万,多或二三十万均可开办”,聘请好了日本技师,当务之急是需修通同官至延长的车路。二十二日,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日本技师和设备来到延长,在西门外勘定了井位。4月安装橹台机器,6月5日开钻,9月10日钻到81米处完井,初日石油产量1至1.5吨。1934年后逐渐枯竭停产。1978年加深到118米,压裂后初日产量油 2.9吨。1985年9月加深到152米,压裂后初日产量3吨。此井的出油,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

中国建立前

1905日本矿师阿部正治郎到延长勘察石油资源。

1907年2月,日本技师佐藤弥郎,偕同技手到延长城周围进行地质勘察,在西门外勘定了井位,并钻成“延一井”。

1907年,在延长县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同年10月建成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炼油房,生产出了能和洋油??美颇受国人称赞的灯油,从此结束了我国陆上不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填补了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空白,在中国石油加工历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1910年,日本理学博士大冢专一等来延长进行地质勘测,“共勘测油田4处,绘图4张”估定井位35.

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当局同美国签订《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美国人在延长3年,对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地质粗查,测成面积约100余平方公里的一万二千分之一的地形图,钻井7口,但都含油极少,美国地质人员发表文章说:“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认为有工业价值。

1934年春,南京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府商定,成立陕北油矿探勘处。孙越崎任处长,在延长、永坪各设事务处。4月18日,从德、美进口的3部设备器材和上海定制的钻机配件近100吨,经过火车、汽车、木船和人拉驴驮,于9月5日分别运送到延长和永坪。孙越崎以平津招雇的技工为骨干,吸收延长石油官厂的钻井工人,组成一支100余人的钻井队伍。

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钻井4口,101井在井深101米处遇旺油,初日产量1.6吨。在永坪钻井3口,201井在井深104米处见油,初日产量3吨。因此,发现了永坪油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接收了延长石油厂,油厂广大职工积极研制了汽油、煤油、蜡烛、蜡片、擦枪油、凡士林等石油产品,有力地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长石油成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193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请求将延长石油厂的两部钻机及其器材调往玉门。经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批准同意,8月下旬,拆运钻机人员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积极配合,拆走两套打井设备,包括两套锅炉和蒸汽机,12根套管,还有钻头,钻杆,钢丝绳等,共30余吨。当一切准备妥当,等待运输时,国民党政府却没有派出车辆,八路军总部多次派出汽车才将这两部钻机及配件全部运抵咸阳,转运玉门。

1939年8月,玉门油田使用陕甘宁边区支援的钻机,在玉门老君庙打出了第一口产油井,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

“起家井”位于“陆上第一井”北边半山坡上。1940年春开钻,1940年秋钻到井深170米处完井,初日产量1.6吨,加上旧井产量,油厂有了扩大生产的基础,职工称这口井为“起家井”。

当时没有完整钻机,职工就自己动手,以木代铁修配钻机,钻井井架除4根角柱用6英寸钢管外,其余都用木结构。蒸汽机底座、传动机构中的承力立柱和横梁,也都用整块木块制造。打井用的是冲击法,动力是蒸气机,使直径为10英寸的钢钻沿井口在水中冲击石层。几小时后,提起钻头,用吊桶汲取石渣,再灌入清水冲击。一般24小时只能打进尺1米多。工人们通过顽强拼搏,终于打成延19井——“起家井”。这是延长油矿解放后打的第一口油井。

陈振夏(1904~1981)上海市崇明人,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日报》五一节社论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944年和1945年分别被评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和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埋头苦干”和“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埋头苦干”从此成为延长石油厂的企业精神。

20世纪50年代

1953年3月,年轻的苏联专家克利罗夫带了油井爆炸增产方案到延长试验。有增产,但油井产量递减很快。油井套管损坏严重,停止了这项增产试验。 苏联顾问、专家组组长莫西耶夫又提出在储油层内采用坑道采油和火烧油层的增产措施,但因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含水饱和度高,火烧油层难于形成设计要求的燃烧面而基本被否定。

苏联专家特菲穆克博士认为(1)延长油矿是典型的裂缝性油田,应研究地层裂缝分布特点。(2)保护油层最重要。顿钻是最好的办法,井浅、合算,可避免泥浆堵塞油层裂缝,污染油层。

(3)采用油层压裂法、可能比爆炸法效果更好。

1955年,延长油矿成立了永坪炼油工段,从延长调整过来3台蒸馏釜,年处理能力3000吨,当年10月1日投产。1965年永坪炼油车间拥有12台常压蒸馏釜,单釜日加工能力为10吨。

1958年,延长油矿扩大生产规模,急需钻机,为了解决生产燃眉之急,延长油矿广大职工仿照美国星牌钻机,用木料自制成功了“延安牌”钻机。该钻机主要部件全是木头的,可钻深井140—150米。1958年延长油矿钻井主要是用“延安牌”钻机打井。1959年后逐步被“锄型”钻机所代替。

1958年11月,延长油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钻井队——共青团女子钻井队。该队由23名职工组成,平均年龄18岁,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她们边钻井边学习,很快熟练地掌握了钻井技术,用“延安牌”钻机打井,4次刷新记录,并总结出“四勤、三快、眼看四面、耳听三方”的先进操作经验。用半年时间完成全年任务,钻井成本由18元/米降至15元/米。矿党委将“女子钻井队”命名为“红旗标杆”队,并将她们曾钻过井的“死人沟”更名为“红旗沟”。

注:四勤(勤转绳、勤放绳、勤检查,勤捞砂),三快(换钻具快,捞砂快。,起下钻快)。眼看四面(看井绳松紧,看井架和钻机是否稳定,看传动部分是否正常、看各部位螺丝是否紧固),耳听三方(听井下冲击,天车转动,传动部分声音是否正常)。

1959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要突破万吨关,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广大职工就用马车吊油,马树业马车吊油小组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该小组共有职工9名,其中学徒工5名,他们管理21口油井,每月采油定额为30吨。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模索油井上油规律,合理调整采油周期,千方百计地挖掘油井潜力。他们赶着马车,早出晚归,完不成任务不休息。他们不但苦干实干,还十分注意巧干,组有日定额,班有日计划,想方设法提高采收率。

【篇2】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2课时)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

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

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简言之,本课主要围绕战后世界在政治(“冷战”与殖民体

系的瓦解)、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追

求)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

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册其他单元的内容

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

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在新课前作为学生

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
1944年诺曼底战役胜利后,美英军队大举东进,粉碎了德军的抵抗,接近德境。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发动强大攻势,突入德境。在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

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

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
欧洲

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

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

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雅尔塔协定对尽快

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世界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

三国分区占领德国,(后来法国也取得一块占领区)。这样,

柏林被人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

新课。

新课教学:

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

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苏三国划

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

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

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对战后的世界的控制,而在战

后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

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一、冷战政策

○什么是“冷战”政策?(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1、背景

○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德、

日、意成为战败国,英、法受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在战争期

间,大做军火生意,大发横财。“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

战,但由于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到战争破坏;
美国经济在

战争的刺激下,反而得到很大发展。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中,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占2/3,外资出口额占1/3,

黄金储备占3/4。在国际市场上,英法等国无力与美国竞争。

借此机会,美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大量输出资本,造成了

经济盛极一时的局面。在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陆海空

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它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在

当时均居世界首位。已经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

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

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

源地和中心,虽

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

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

对优势。)

 

2、冷战的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以反共著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

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

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

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

第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

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

入。”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

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1947年4月5日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由此可以看出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

主义。它的特点是:以反苏反共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以

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安全为借口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

政。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

全面冷战的宣言书,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

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可开发教材,引进材料以加强对“冷战”

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在图1-3,加深学生对冷战的理

解(图1—3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

补充:(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经

济方面美国采取了什么做法呢?马歇尔计划又称作援助欧洲

复兴计划。我们先来看看二战结束后欧洲的状况:二战后欧

洲城市被毁、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西欧国家处于历史

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为此忧心忡

忡。你知道美国为何担心吗?

阅读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

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

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引导学生思

考:“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马歇尔计划对美国、对欧洲在政治、经济方面

所起的作用。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但美国感到

这样的西欧还不足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

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军事上强大的西欧。)

第三、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

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

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

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

欧。)

B、完成活动题,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

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让学生认识到北约主要集中在西

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

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

团。进而明确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过渡:“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

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

一种霸权政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

二、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美苏争霸:①双方大力

发展军事工业,

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
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

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

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

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

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

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教师可补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表一

时间

美苏主要领导人

典型事件

争霸态势

变化原因

50年代

中~60年

代初

肯尼迪vs

赫鲁晓夫

古巴导

弹危机

缓和与紧张

并存,战略优

 

 

势在美国

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60年代后

期~70年

代末

尼克松vs

勃列日涅夫

苏联对

阿富汗

的战争

苏攻美守

美:经济增长趋缓,陷入越战泥潭;
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80年代中

后期

里根vs

戈尔巴乔夫

星球大

战计划

美攻苏守

苏: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

 

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

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

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

政策;
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篇3】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奥运会游泳项目百年历程

林小斌

【期刊名称】《游泳》

【年(卷),期】2000(000)005

【总页数】5页(P15-19)

【关键词】奥运会;项目设置;运动史;游泳项目

【作 者】林小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径 、游泳者得天下”是对游泳在奥运大家庭 中所处位置的真实写照 。

从 1896 年的希腊的首届 现 代奥运会至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 一直在重 复着这一规律。

那么 , 当人类社会迈入一个新 的千年 、 现代奥运也进入 200 年历史的时候 , 人 们不禁要询问 :在过去的 100 年里 , 游泳项 目的 发展有什么特点? 竞争格局如何演变? 成绩提 高的情况等等 ,本文试图进行一些分析介绍 。

一、现代奥运游泳项 目的设置情况 现代奥运创立之初 , 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 人就一直在探索“现代奥运会应该设立那些项目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 才有助于在全世界普及奥林 匹 运动” 。

经过一 个世纪 的探索 、 试验 、和发展 , 目前已有 30 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 会管辖 的 31 个大项成为国际奥委A" 承认 的正 式 比赛项 目。

除 田径外 , 游泳以 32 枚金牌成为 现代奥运 的第二大项 。的看法时 , 小姑娘却很理解父亲 :“他就是这种性格 的人 , 但我相信他都是为我好。”战殊的母亲不光是他们父女间进行沟通的纽带 ,在事业上 也 和 丈夫 分工 明确 、 配合 默契 , 妻子 “选材 ” 、 丈夫 “ 加工 ” 成 了他们夫 妻成功的秘诀。

当年叱咤 国际泳坛的世锦赛冠军 吕彬就是他们夫妻共同的“ 杰作 ” 。

可 以说 , 是游泳使战福章和苏西莲结成 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 而 同为教练员 , 能够培养出 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选手成为他们夫妇多年 来共 同的梦 想 。

不 经 意 间 , 他们 的爱情结 晶 ——宝 贝女儿战殊 , 成了他们实现这个梦想 的 最佳人选。

我们期待着战殊这一家子能 圆梦于 悉尼 。■的变化 :
( 一 ) 发展起点低 ,项 目只有几个 。第一届奥运会男子项 目有 3 项 , 直到 1908 年第 4 届奥运 会时也只增加到 7 项 ,而且成绩 比较低 ,只表现 出业余水平 。( 二) 男子项 目走 向成熟发展 了近 60 年 。

到了 60 年代 , 各个项 目已先后被列入 比赛中 , 而且游泳水平也得到大幅度 的提高。(三) 女子游泳 1912 年开始进入奥林匹克 大家庭 ,设项一直 比较谨慎 ,许多项 目都较男子 晚十几年 , 直至 1996 年 4 × 200 米 自由泳接力 的设定 ,才使男女项 目数量完全平衡。

形成这种现象是现代奥运会长期来受古代 奥运会的影响。

古代奥运会上 , 女子没有参加 的权利。

因而现代奥运复兴之初 , 并没有考虑 女子参加 的问题。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子 广泛参加竞技运动 , 女子项 目进入奥运会 已成 为必然。

长期 以来人们普遍认为 , 剧烈的身体 运动会 对 女子机体特别是其 生殖能力产 生 危害。因此 , 即使在 1912 年第 5 届 奥运会开始设 立女子项 目, 国际奥委会仍然是相 当谨慎 的 ,仅 仅设立 了两个项 目。

其后 ,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 女子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 女子项 目的数量 才逐渐增加 。

【篇4】百年历程研讨发言材料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关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
一直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涉及怎样看待民族问题,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这种看法,很难说是客观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且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当某一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就会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尚以至共同的语言文字,由此便会产生一种相互的认同感,产生一种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制造和随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世界越来越变得不可分割,这是事实。但各民族仍保持着各自的特性和差异,各民族之间在利益上也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事实。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几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下,又逐步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

到了近代,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恶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更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严复发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国国内哪一个民族的要求,而是表达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极端▃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残暴野蛮、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
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不分彼此地凝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去抵抗外来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思潮是有两重性的;
如果把某一个民族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尺度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成见和仇杀,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它都是反动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相反,如果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救亡,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压迫别人,它就是正义的,进步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属于哪一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历来主张民族平等。他认为世界各民族应当是平等的,国内各民族也应当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明确宣言:自己不仅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内的民族政策,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

二、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国人一直在进行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走入了误区”?无数先烈为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不是多余的?当然不是。

中国的现代化走过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从事建设,或进行温和的改革。这样做,不但牺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孙中山、毛泽东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却迫使他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决定他们投身革命的,是由于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实在太尖锐了,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旧势力又那样强大,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变革。和平建设和通过温和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面貌是无法做到的。客观局势不容许人们长期等待下去。国人民已经忍无可忍,而又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这才迫使他们不能不下定决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反复的比较后作出的抉择。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当然谁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所起的扫荡作用,是平时多少年也无法同它相比拟的,而且要彻底得多,从而为以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一个证明。

即便处在大革命的形势下,革命同建设与温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微妙的。它们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又相互补充。在旧中国,只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步这个目标下,许多“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政治改良”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凡是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切实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都能够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历史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当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衰竭到没有力量调节自身内部的矛盾、没有发展余地的时候,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时候,一句话,只有当社会大变革的内在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暴力才能成为新社会诞生的助生婆。没有这种客观条件,任何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单凭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来实现他所主观设想的目标。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会大革命总是在追求完美社会的强烈要求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追求有时在感情上达到狂热的地步。革命的胜利更给了人们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原先的办法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仿佛一切都能以革命胜利时期同样的速度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他们往往忽略了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同和平建设时期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当客观历史已经从前一阶段转人后一阶段时,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常常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阶段,习惯于以前一阶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办法去处理后一阶段面对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而不自觉的状态。五十年代后期要求“大跃进”和随后提出的“阶级斗争为纲”等严重失误,多少都同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推倒一座旧的建筑有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可是在这块废墟上清理地基,建设一座新的大厦却必须持久地循序渐进。新社会制度内部肯定存在种种缺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现象,使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为必不可少。这种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革命,但它同以暴力为手段、以根本改变原有制度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讲清楚。

为什么这种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空前激烈的大变动中;
中国又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是发动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a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摸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许多事只能是看准一个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闯,在闯的中间作种种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人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几乎使革命濒临绝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一次是因为急于求成、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客观经济▃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发展规律而发动的“大跃进”,另一次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惨痛的。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智慧的、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科学理论指导和优良传统、同中国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政党。这个党的素质和基础是好的。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客观环境,无论多么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没有把它压垮。它不但总是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挺过来,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纠正错误,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的。

这样讲,自然不是原谅我们过去所犯过的那些错误,只是说对事情需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采取分析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它;
真正从中汲取教训。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原因,即便是出于好心,只要主观不符合客观,只要违背了客观规律,同样都要受到惩罚,甚至是严重的惩罚。人们总是通过实际经验,才能一步一步地对客观事物达到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吃一堑”应该“长一智”。过去的沉痛教训,是一笔反面的精神财富,无论如何不应该忘却。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他又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理想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以强凌弱等现象强烈不满的产物。它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在于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

对一百多年中尝够了贫穷、社会不平等和外来压迫等苦涩滋味的中国人来说,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理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早在二十世纪初,满怀化国忧民之心的中国先进分子已经毫不掩饰地表达他们对社会主义远景的憧憬。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社会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的加深,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只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毛泽东有一个科学的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即便这样,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心目中所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实践的经验还很少。人们虽然强烈地向往社会主义,但具体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在摸索前进中犯过许多错误。

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在思考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他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始终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严格地以处在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的客观事实为根据,不受任何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的限制。他明确地指出:必须从▃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一心一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说: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正是历史所作出的结论。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世纪。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一百多年中吃够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头,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敏感,坚决反对一切威胁、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霸权行为,自己也决不会这样做。现在地球上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从温饱经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这将是多么大的社会进步。它是整个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