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2022院感防控征文【优秀范文】

2022院感防控征文【优秀范文】

来源:疫情防控 时间:2022-07-03 16:10:10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院感防控征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院感防控征文【优秀范文】

院感防控征文3篇

第1篇: 院感防控征文

卫生院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总则》、《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特制定我院院内感染防控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各项防控制度和实施流程。

二、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院感防控工作。

三、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

四、提高手卫生和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和抗生素的基本用药原则。

六、一年至少三次 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

七、定期进行院内感染质量控制监测。

八、不定期对各科室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第2篇: 院感防控征文

院感防控知识考核(院感科周末考核)

1、往返澳门人员中,( )天内核酸检测结果有效? A、5 B、7 C、10 D、14
2、14天内有湖北旅居史的红码、黄码、无码患者来院,若无新冠相关症状,应引导至( )就诊。

A、黄区发热门诊 B、红区发热门诊 C、专科门诊

3、在普通诊室发现14天内有湖北旅居史的红码、黄码、无码患者,应就地隔离,再由穿有( )的分诊护士引导至红区发热门诊就诊并隔离。

A、一级防护 B、二级简易防护 C、二级标准防护 D、三级防护


4、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患者来院,若伴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或消化道症状应至( )就诊;
若无以上症状,应至( )就诊。

A、红区;
黄区 B、红区;
红区 C、黄区;
黄区 D、黄区;
红区

5、满足以下哪些情况的患者,由分诊护士引导至“港澳台及国外人士门诊”:①为澳门居民;
②经拱北口岸从澳门过关至珠海;
③有近1月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病历或疾病证明;
④已经预约相同就诊科室。(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对14天内有国外旅居史人员、湖北来粤返粤人员(包括持有红黄绿码、无码人员)、所有入院患者,核酸必查,应检尽检。( )

7、对医院发热门诊、门急诊、住院就诊的14天内由境外来(返)珠(含港澳台人员,含中转旅客)、湖北健康码红黄码、无申报湖北和广东健康码的、14天内武汉返珠的所有就医人员,均应迅速采取隔
离留观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

8、对在岗员工进行健康监测,排查感染新冠隐患,发现可疑人员应要求其立刻至发热门诊就诊。以下哪个症状不是监测项目( ) A、发热 B、咳嗽 C、腹泻 D、乏力 E、口干

9、新冠疑似患者转运时,可穿过建筑物,以最短路线运送至转运车辆停靠点。

( )

10、医务人员在执行医疗诊疗活动的过程中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是( ) A、手卫生
B、穿防护服/隔离衣 C、戴医用防护口罩 D、佩戴口罩、手卫生


11、外科手消毒是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 )和减少( )的过程
A、暂居菌;
常居菌 B、常居菌;
暂居菌 C、病原菌;
暂居菌 D、病原菌;
常居菌

12、卫生手消毒是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 )的过程 A、暂居菌 B、常居菌 C、病原菌 D、以上都是

13、医务人员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应( ) A、手消毒
B、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C、先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进行手消


14、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属于什么废物?( ) A、属于生活垃圾,不属于医疗废物 B、病理性废物 C、感染性废物 D、化学性废物

15、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几天?( )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16、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普通病房中的隔离要求包括( )
A、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B、多名疑似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C、感染性疾病患者必须单室安置 D、两张病床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5米

17、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穿( )

A、隔离衣 B、防护服 C、清洁的衣服 D、工衣

18、在医疗诊治活动中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什么处理方法?( ) A、消毒方法 B、灭菌方法 C、清洁处理 D、擦拭处理

19、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的危险性分类是( ) A、高度危险性物品 B、中度危险性物品 C、低度危险性物品

20、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几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第3篇: 院感防控征文


院感防控落实措施
院感防控落实措施
二、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防控措施四、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五、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七、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监管措施八、消毒灭菌隔离措施九、无菌操作原则十、检验科院感控制措施
十一、血液净化中心流程的感染控制措施十二、口腔科门诊院感控制落实措施十三、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措施十四、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五、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六、ICU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八、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九、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34


一、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首要因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的送检,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药物,可很大程度的减少或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2、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是决定耐药菌在院内传播的重要环节
大量循证医学证明,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3、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预防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并洗手。
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避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因素

2/34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发生。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证清洁有序的医疗环境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措施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认真落实每日的清洁,定期的消毒,能够保证医疗环境的清洁,为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建议使用专用的医疗、清洁物品,用后进行及时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表面,坚持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耐药菌的防控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每一个步骤都不可缺少。让我们携起手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尽职尽责。

3/34


二、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抬高床头30度,有力于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误吸导致的坠积性肺炎。
2、尽早撤机。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一般都应用镇静剂,每天一次停用镇静并评价是否可以撤机。3、尽早停用应急性溃疡预防用药。
4、保持口腔卫生,每6小时口腔护理一次,清醒病人可配合漱口液漱口。
5、及时吸出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予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
6、搞好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每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7、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要单间安置并悬挂隔离标识。8、有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并实施。
4/34


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防控措施
1.插管操作及平时的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搞好手卫生。
2.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10cm×12cm),采取大手术铺巾,以扩大手术野周围的无菌面。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4.成人尽量采用锁骨下静脉部位。
5.做好插管后的护理,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6.每天评估插管的必要性,根据病情尽早拔管。

5/34


四、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证,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尽早拔除。2.操作时及护理过程中,均要搞好手卫生。
3.导尿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并采用连续密闭引流系统。4.每天2次会阴擦洗,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5.集尿袋悬挂高度适宜,要低于膀胱水平,便于引流和防止尿液逆流。6.导尿管留置时间适宜,一般可3-7天,不必要频繁更换,也不能留置时间过长。
7.每天评估插管的必要性。

6/34


五、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1.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主要是术前半小时内开始应用,手术超过3小时或术中出血超过1500ml时要追加一个剂量,减少术后应用天数。
2.选择正确的备皮时间和方法,应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备皮,采用不损伤毛囊的方法(剪毛加清洗)。3.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术前查体,监测血糖情况,血糖高者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后再行手术,术后继续控制好血糖。
5.术中采取措施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切口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有引流时按引流操作规程做好各方面护理工作。

7/34


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
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应用超强度糖皮质激素。
2、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
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3、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8/34


七、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监管措施
1、医务人员洗手时必须使用流动水设施洗手。
2、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室、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其它有条件的科室也最好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3、洗手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晾干,保持清洁干燥。
4、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或干手器等干手物品。手术室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
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5、洗手池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或消毒。
6、洗手池边应配备“六步洗手图”,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洗手;
手术室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7、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8、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9、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0、下列情况应进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当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9/34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1、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2、外科手消毒时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3、医务人员不得戴假指甲戒指等饰物,要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14、摘除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15、外科洗手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
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6、手卫生合格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²(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²
10/34


八、消毒灭菌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2、执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部位、静脉导管、导尿管、医院内肺炎)
3、特殊科室(手术室、血透室、胃镜室、口腔科、ICU、产房、消毒供应中心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感染控制
4、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5、灭菌器械及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灭菌
6、科室自行消毒的物品按要求处理,消毒液浓度符合要求,按时监测、有记录。
7、诊室及病室环境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无异味8、进行无菌操作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9、治疗室、换药室清洁整齐;
无菌物品及非无菌物品分区存放、标识清楚,无菌包干燥、外观清洁,标识清楚,分类放置,无过期10、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燥使用,每4小时更换一次,注明开启时间
11、药物现用现配,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无菌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
无菌溶液开启24小时内使用,注明开启时间
12.酒精、碘酒(碘伏)等消毒剂严格注明开启时间,瓶盖严密,按要求更换。

11/34


13、无菌纱布、棉球、棉签等一经打开在24小时内使用,在容器外注明开启时间.
14.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由药械科统一购入。一次性灭菌物品按要求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区域
15紫外线消毒记录规范;
定期维护。紫外线灯管更换及时辐照强度达标
16.螺纹管、湿化罐、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次性使用,长期使用每周更换1-2次,湿化液使用灭菌用水,每日更换
17.冰箱清洁定时除霜,无过期、污染物品,不得存放个人物品18.晨/晚间护理湿式扫床,严格执行一床一巾一桌一布;
病人被服清洁无污迹
19.按要求进行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
不在病房走廊清点污被服20.拖布分区使用,标记清楚,定点放置,用后消毒处理,晾干备用,容器清洁。

12/34


九、无菌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土飞扬。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容器及无菌包打开后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过期要重新灭菌。
4、无菌包外应有六项检测卡,包内应有灭菌指示卡,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先期先用。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无菌持物钳应干燥保存,每4小时一换。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份无菌物品,只能共一个病人使用,以免发生医院感染。

13/34


十、检验科院感控制措施
1、手卫生:
手卫生的概念: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检验科工作人员每项操作前后都要认真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洗手时严格遵守六步洗手法,特别是采血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衣帽口罩整齐,做到一人一巾一带一针一管,接触每个病人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处置。
2、检验科的环境消毒: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每天开窗至少2次。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时间1小时,做好记录。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在进行各种检验操作时,应避免污染;
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3、微生物实验室菌株、毒株保存及耐药菌报告管理菌株、毒株有专人保管,未得临床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不得携出实验室室外;
需保存的菌株、毒株应有编号,有其名称、来源、所用培养基、保存条件及其他历史和实验室资料;
需保存的菌株、毒株放入冰箱或低温冰箱加锁保存;
菌株、毒株仅限于指定人员张世臣

14/34


使用保存,有使用情况记录。
为对院内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细菌室每月向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提供耐药率分析报告。
4、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后,应第一时间通知有关科室和院感办,以便于科室立即落实隔离预防措施,杜绝传播。送往科室的耐药菌检验报告单上要加盖“耐药菌”字章。
5、使用后的细菌培养基应在科内进行高压灭菌或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程序进行运送。6、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球、棉签、针管、针头等)、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血液、血清等。废物产生后放入有明显标识的医用垃圾袋,有医务人员打包封口后,与保洁员进行交接并双签字,然后由其运送到医疗废物暂存处。
7、报告单发放管理门诊患者的检验报告由患者在门诊自助终端打印,不能自助打印病人报告单由专人消毒后按程序发放。

15/34


十一、血液净化中心流程的感染控制措施
1、血透室的布局应符合医院感染的相关要求,并配备符合手卫生规范的基本设施。
2、工作人员进入血透室时应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对患者进行有创诊断和治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及工作帽,必要时戴手套。对不同患者进行操作,必须洗手或消毒手后更换手套。
3、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相关感染的发生。4、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避免发生职业暴露。5、新病人首次透析前,常规检查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c-Ab)、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对于HBsAg、HBs-Ab、及HBc-Ab均阴性的患者建议给予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性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上述经血传播的疾病标志物复查,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可每年进行上述感染指标的复查。急诊透析病人没有上述检测结果时,应在透析前留取血标本进行上述检测,使用急诊透析机,透析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透析器和管路须一次性使用。
6、透析区应划分普通病人治疗区和隔离病人治疗区。感染病人应实施隔离分区并专机透析,所用物品及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7、血透室必须对每一台透析机进行编号,患者使用的透析机最好相对固定,并做好记录。
8、血透室所用的医疗废水(包括排出的透析液)应排入医院污水处

16/34


理系统。
9、医疗废物按要求处理。
10、透析区应保持空气新鲜,配备空气消毒设备,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地面、台面和物体表面每日下班后湿式打扫并消毒,如遇污染及时消毒。
11、工作人员应每年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各项指标。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患乙型肝炎或携带HBsAg及丙肝抗体阳性的工作人员应调离血液透析室。
12、发生医院感染爆发、聚集时应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上报。13、购入及应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并正确使用。14、血透室细菌污染相关检测。

17/34


检测项目透析用水
监测频次每月
采样部位正常值
透析用水供水管路细菌数≤上
200cfu/ml
透析液每月透析液进入透析器细菌数≤前
200cfu/ml
透析用水内每季毒素
透析液内毒每季素
医务人员手每月
透析用水供水管路内毒素≤上
1Eu/ml
透析液进入透析器内毒素≤前
2Eu/ml细菌数≤10cfu/cm2
透析室空气每季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物体表面每月细菌数≤10cfu/cm2
使用中消毒每月液
灭菌剂:无菌生长
皮肤消毒剂细菌


10cfu/cm2
18/34



反渗机和供水管路的消毒
按照设备要求定期对反渗机和供水管路进行消毒和冲洗,消毒和冲洗方法及频率参考设备使用说明书。每次消毒和冲洗后须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定在安全范围内(见表-2,表中未涉及的消毒剂请参照生产厂商的说明书)。
透析机使用后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按厂家要求或参见透析机的有关说明书)透析机水路中消毒液残留量必须小于允许值(见表-2);
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2h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隔日使用需要重新消毒。建立消毒记录,以便追溯。表—2水路中消毒剂的最大允许残留浓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游离氯


19/34
合格标准10mg/L1ppm0.5mg/L


十二、口腔科门诊院感控制落实措施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并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工展工作。
2、门诊布局合理,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快速干手设备及手消毒液。各诊室加强自然通风,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座椅及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小时。
3、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疾病标准预防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必须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接诊、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均戴手套,一人一换,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手消毒。
4、口腔科专用器械可在科内进行水洗、酶洗、清洗等处置后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处理,处置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5、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的要求。口腔检查器材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弯盘、一次性垫巾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标识齐全,无过期、无漏气、无破损,并禁止重复使用。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修复、正畸印模须用消毒液浸泡,石膏模型必须置紫外线灯下一米距离内照射30分钟备用。6、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正确,标识清楚,锐器放置正确。口腔医疗废物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理并有记录。

20/34


十三、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措施
1、内镜室布局合理。
2、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3、诊疗床单每天更换,有污染随时更换。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应当分室进行。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Ⅱ类环境内进行。
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等。
6、内镜清洗消毒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
7、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应进行高水平消毒。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8、每日诊疗结束,清洗槽、酰洗槽、冲洗槽,充分刷洗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彻底刷洗。
9、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消毒液浓度按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10、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21/34


11、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每月进行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2、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22/34


十四、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功能划分和空气净化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区域标识明确。设清洁通道和污染通道,消毒物品由清洁通道进入,污染物品经污染通道送出。分别设工作人员出入口与病人出入口。并设隔离手术间。
2、手术室墙面、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排水管道通畅,便于清洗和消毒,排水口不暴露。
3、加强手术室入、出口管理,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按规定通道出入。
4、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出手术室必须更换外出衣、鞋。手术人员拖鞋每日消毒。
5、手术间,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实施感染手术的手术间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6、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手术间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壁柜表面及地面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次。每周进行彻底清扫消毒1次。使用的清洁工具不宜用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制作。设备、物品进入洁净手术部前,应安装完毕、擦拭干净。7、每季度对手术间空气进行细菌培养,每月对物体表面、手术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留存监测资料。
8、手术患者穿干净病号服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入

23/34


内,交换车上铺单(防水、防渗漏),保持清洁,一人一换。接送隔离病人平车应专车专用,严格消毒。
9、手术进行中限制人员活动,每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能超过4人,严禁无关人员入内。污染手术及传染病人手术禁止参观。减少开启通向走廊的门,严防污染空气进入。
10、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11、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手术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12、麻醉病人所用一次性导管及面罩严禁重复使用。13、连台手术要重新刷手更换手术衣和手套。
14、手术器械等物品用后,由手术护士进行初步冲洗,交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
15、加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每日手术结束后对排风口外表面清洁擦拭,每周对排风口过滤网清洁一次,新风口初效过滤网每周一次清洁,中效过滤网3个月更换一次,高效过滤网1-2年更换一次,有记录。16、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24/34


十五、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供应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区域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不交叉,不逆流。2、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3、布局合理,分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
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
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4、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每月进行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监测,灭菌物品每月进行抽样灭菌效果的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5、灭菌物品应有明显标志,详细注明打包者姓名、灭菌锅的锅次、锅号、灭菌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等六项信息,有效期内发放使用。
6、收污与下送车应严格分开,标识明确,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定点存放。物品运送过程应使用密闭车辆,禁止在病区内清点。7、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8、消毒员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锅炉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上岗,定期培训。9、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25/34


十六、ICU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在普通病房管理的基础上达到以下要求:
1、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治疗区,监护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保持清洁安静。
2、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施。
3、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工作人员进入ICU应衣帽整齐、戴口罩、换鞋。
4、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应后洗手。5、患有感染性疾病人员不得进入ICU。
6、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每月进行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符合医院Ⅱ类环境标准。留存监测资料。
7、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病人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和耐药菌的产生。
8、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每个床单位所用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吸氧、吸痰装置等禁止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
10、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11、病人转出、出院或死亡,应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12、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26/34


十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门诊管理
(1)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2)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3)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4)入口处有专人分诊、进行检诊、测体温和介绍就诊须知,发热病人带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处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2、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气消毒(1)开窗自然通风。
(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次60分钟。3、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1)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2次。
(2)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4、其它物品的消毒
(1)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2)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3)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作

27/34


用30分钟。
(4)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刷手衣等,装入双层污衣袋扎紧袋口,密闭车交洗衣房集中处置。
(5)空调过滤网定期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洗。5、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1)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500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倒入厕所。(2)排泄物:
①尿液:每1份尿液加500mg/L含氯消毒液1份混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
②粪便:每1份粪便加漂白粉5份搅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6、污物的处理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垃圾。
(2)用后的防护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可超过3/4满,扎紧袋口。
(3)交接时在污染口,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然后套第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袋口。(4)注明警示标识。
(5)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7、终末消毒
留观室病人出院、转院后,留观室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等按照上述有关具体消毒方法进行终末消毒。

28/34


8、医护人员防护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工作人员着装符合要求。(2)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护目镜。(3)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4)严格洁、污路线,不得逆行,避免造成污染。(5)下班要沐浴更衣后方能离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
29/34


十八、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间标志明确,最好有实际屏障。
2、医务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患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产房工作。
3、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度在24℃~26℃,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Ⅱ类环境标准。
4、接送病人车辆应用交换车,无交换车的将产妇送出后要进行擦拭消毒处理。平车、待产床、产床上使用一次性床单,产垫、无菌单、被服一人一换。待产床及产床每个病人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栏等表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可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5、严格无菌操作,接生前手卫生按外科手卫生准备。
6、产前病人进行HBV、HCV、HIV检查,设隔离待产床和隔离产床,传染病人的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并做好标识。待产床、产床及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8、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每月进行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9、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30/34


十九、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导管室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内标志明确。
2、医务人员进入导管室要戴口罩、帽子、换鞋,外出要穿外出衣、鞋。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手术过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帽子及口罩。
4、导管室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由医院采购部门统一购置,科室不得自选购入。
5、一次性导管及相关附件应编号,记录使用情况,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6、重复使用的器械用后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7、严格限制导管室参观人员,每台导管手术参观人数不得超过4人,参观人员应遵守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
8、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9、手术台罩单一人一用一更换。
10、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制度,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每日擦拭及紫外线照射,并有记录。
11、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每月进行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2、医疗废物处理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31/34



011: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程序与规范、判定标准一、清洗质量监测的程序与规范(一)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
并记录。2、定期监测:
(1)对清洗消毒器清洗效果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
测并记录。
(2)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者指导手册,监测结
果不符合要求时,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
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监测,清洗效果质量监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三)灭菌质量监测的程序与规范、
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法进行。(1)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
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2)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
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

32/34


测结果符合要求。
(3)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
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灭菌植入型器材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
可发放。
(四)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遵循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B—D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试验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内、外均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应将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对有管腔器械和难以灭菌通过的物品,每日两次集中灭菌并进行批量指示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3、生物监测法
33/34


(1)脉动真空灭菌器应每周监测一次
(2)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剂,5类化学指示剂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指示,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3)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4)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须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五)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时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参数
2、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指示,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透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3、生物监测法:应每天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六)生物监测判定标准: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
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34/34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