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文)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文)

来源:脱贫攻坚 时间:2022-07-05 14:50:04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文)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6篇

【篇1】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作者:周昌利[1];

作者机构:[1]新疆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古城乡人民政府,新疆昌吉-31100;

来源:锋绘

ISSN:2095-2511

年:2019

卷:000

期:005

页码:P.17-17

页数:1

中图分类:F32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摘要: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有力保障,两者内容互融。因此笔者认为要从基层组织建设、人才战略、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桥梁。

【篇2】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作者:刘江涛
来源:《乡村科技》2020年第24期

        [摘 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完全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40-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篇3】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
作者:李安平
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

        摘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均为国家战略决策,前者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打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而后者能够带动脱贫成果的巩固,有利于稳定脱贫地推行。因此,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非常必要,文章主要针对实现途径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非彼此独立存在,两者均为围绕“三农”问题提出的国家战略决策,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有着极高耦合度。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包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与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等等,这些内容在脱贫攻坚当中均有体现,比如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以及社会兜底扶贫等等[1]。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进程中,需要协调好两者关系,通过有效衔接,在打好脱贫攻坚基础的同时,也能把握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一、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经驗的总结、运用与推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而在脱贫攻坚方面国家政府也做出了大量尝试且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下几点值得运用与推广。其一,权责明晰的责任机制。国家出台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法强调各司其职,属于权责明晰的责任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保障,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同时也综合考量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落实。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那么乡村振兴的任务还需要渗透到各级行政村,细化各个责任人的职责;其二,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针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均已设定了考核机制,并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扶贫脱贫工作展开公正评估,地方政府则需要将考核结果用在对干部的综合考核方面,作为干部选拔与调任的参考依据[2]。因此,乡村振兴的落实可充分借鉴脱贫攻坚中的严格考评模式,以强有力的激励与鞭策去推进乡村振兴;其三,全员参与的动员机制。政府不仅要培养更多优秀干部驻村抓扶贫,同时也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企业等进行对口帮扶。

【篇4】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正确处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落实,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一、深化一个共识:充分认识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有效衔接是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仍会有部分易返贫户存在返贫风险,部分易致贫户存在发生贫困的可能。对于易返贫致贫人口来说,受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家庭负担、发展环境、意外事件等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较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返贫。有效衔接是做好低收入人口帮扶的迫切需要。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离富裕还有很长的距离,特别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受到身体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制约,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难以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经济增长承压增大、区域发展走势分化的挑战,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加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增收和民生困难问题,把这项工作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切实帮扶低收入人口缩小同其他群体发展差距。有效衔接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以后,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西部一些刚脱贫摘帽地区的发展水平滞后。同时,脱贫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时期以来将资源要素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重点用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许多其他想办、该办的事顾不过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要推动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乡村振兴中赶上来、不掉队,实现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篇5】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各地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虽有不少探索实践,但总体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的衔接设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在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统筹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
一、建立健全防范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筑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防线,是彻底摆脱贫困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要围绕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强化“造血能力”提升机制。积极破解疫情造成的外出就业难题,建立到户到人的就业台账和贫困劳动力滞留应对机制,抓住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时机,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制定政策支持建立帮扶式就业对接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招聘机构、用工企业之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考核,激励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门以上生产技术或就业创业技能。推进扶贫及乡村振兴中的就业专岗设置,支持兴办就业扶贫车间,帮助农村半劳动力贫困人口、老弱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劳动增收脱贫。
一是完善“全面保障”巩固机制。建立健全防贫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及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重点监测排查受疫情影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两类人群”、可能存在脱贫困难的贫困人口,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建立贫困人口健康跟踪机制,定期排查诊疗地方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建立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其面临的困难。积极探索预防返贫保险机制,如开设“因病、因学、因灾”等险种业务,打通保险服务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拧紧防贫“保险阀”。
二是构建“福利依赖”制约机制。在不吊高胃口、不滋生新的“悬崖效应”的前提下,及时摸清非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现状,并构建贫困户分级评价标准,转变贫困户“全有”、临界贫困户“全无”的扶贫资源分配模式,使扶贫资源的惠及程度与贫困程度成正比。
二、统筹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和核心纽带。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带动经营主体,创建扶持产业品牌,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好长效扶贫产业培育。继续坚持“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模式,强化产业扶贫带贫益贫组织合作和利益联结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脱贫摘帽后,进一步重点抓好产业的稳产、优供、增效,走质量兴农、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振兴农业农村经济。
二是注重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产业注重与村集体及贫困户对接,并通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等,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创新扶贫资源投入和运营机制,明晰扶贫资源所有权、放活扶贫资源经营权,充分发挥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作用,在提高贫困人口参与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的物质基础。三是积极推进产销对接。积极围绕疫情以来不断升温的“宅经济”,制定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做大做强本土电商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加大消费扶贫帮扶力度,大力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单位食堂和交易市场“六进”活动,通过订单式经营帮助扶贫农产品进入特定的固定消费群体。用

好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做好扶贫农产品与城市“菜篮子”“米袋子”对接,有效化解市场风险。
四是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于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支持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优质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贫困地区组建农产品加大企业集团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丰富农业发展业态,加快农业“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注重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脱贫攻坚必须解决农民精神贫困,乡村振兴必须提振农民精神风貌。要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向上内生动力,促进广大农民“要我振兴”向“我要振兴”转变。
一是注重典型引路。大力开展自立教育、自强培育、自力激励、自尊治理“感恩行动”,抓好先进典型宣教宣讲,引导广大农民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恩奋进听党话,脱贫振兴增动力。二是实施乡风文明行动。通过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让“等靠要”懒人文化在乡村绝迹,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三是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在制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方案过程中,打造创新群众参与交流的通道平台,尊重农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并建立农民建言献策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畅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做好政策衔接。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综合改革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取消、接续、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及脱钩方法。转变政策供给方式,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普惠性社会保障措施,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
二是做好规划及项目衔接。清晰明确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攻坚需升级的产业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正在重点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呼应、一张蓝图。
三是做好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的工作机制,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的责任、政策、工作、投入、社会动员、帮扶、监督、考核评估等八大体系运用到乡村振兴战中。全面总结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中已经形成的机制、模式和制度,接续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做到队伍不散、力度不减、作风不变。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决策议事机制、统筹协调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
四是做好考核评价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分类分地区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成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地方领导考核体系之中。


【篇6】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 2020年第4期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紫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影响深远。截至2018 年底,我国约有3.2 万个乡镇、54.2 万个村庄,总人口有13.95 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5.64 亿,约占40.4%;
就业人员有7.76 亿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有3.42 亿,约占4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2.03 亿,占比约为26.2%。我国乡村规模庞大、乡村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口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不会被城镇化、工业化完全取代,城乡将长期共存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2018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的3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比城镇居民家庭36.2%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高3.1 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三农”短板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以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联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

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连,层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民发展看,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解决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农村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目的是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看,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瞄准贫困村、贫困县、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集中发力,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稳固,则必须要乡村振兴作为后续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不能以牺牲脱贫攻坚质量为前提,也不能以牺牲乡村振兴目标为前提。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垫定基础。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2018 年,全国累计脱贫人口8239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快速增长。2012-2018 年,扣除价格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高于全国农村年均7.7%的实际增长水平。三是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短板不断补齐。2018 年,贫困地区93.6%的农村住户饮水无困难;
贫困地区自然村电路、电话接近全覆盖;
超过80.0%的自然村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
超过50.0%的自然村通了客运班车。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幼儿园便利度明显提高;
绝大部分行政村配有合法行医证的医生和卫生员,村内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小病不出村基本实现;
大部分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尽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深度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历史悠久,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影响复杂,攻坚难度巨大,仍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区三州”214 个辖区县内,贫困县共有197 个,历经三年多的脱贫攻坚,100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县,摘帽比例达50.8%,剩余的97 个贫困县需要在2019、2020 年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约占剩余未脱贫县的24.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时间紧,任务重。对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是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避免过早追逐乡村振兴目标而影响脱贫质量。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应当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返贫机制,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相对贫困将成为主要矛盾。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已脱贫人口不返贫,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
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的承接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相互融合。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探索;
就业扶贫政策,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经验;
乡村振兴阶段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搬迁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
脱贫攻坚阶段,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为后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垫定基础;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蓝本;
教育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
综合保障体系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政策变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推进关系、体制机制的统一关系和政策体系的融合关系,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实现有机衔接的必要性。然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扶持对象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脱贫攻坚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恰好相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不管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治”还要在“防”,这就要求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并且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措施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帮扶措施。

从政策范围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脱贫攻坚阶段政策范围非常明确,就是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地区,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有明显分界。例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贴,这些措施非贫困人口无法享受;
涉农整合资金可以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非贫困村不能享受;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仅在贫困县有,非贫困县则没有。而乡村振兴阶段政策范围不仅涵盖所有的乡村区域和人口,还涵盖了城乡统筹发展,利用普惠性措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一部分脱贫攻坚政策从特惠转向普惠,一部分政策转向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计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顶层设计从点到面的转变。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本上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准确把握和处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统筹“三农”工作,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重点突出,紧扣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精准发力,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托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考虑到战略目标不同,实施时间不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脱贫攻坚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脱贫攻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纳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做好规划、统筹考虑,逐步实现。在设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时,要把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防止出现乡村振兴阶段忽视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