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心得【精选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心得【精选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29 19:30:0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心得【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心得【精选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心得4篇

第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心得

专题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考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结束;时间:1978年 内容:思想上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党的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开端;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10 2012

考点深化1。党历史上的两个转折点“生死攸关转折点是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二:改革开放2012 2014 2015

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 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区的作用: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大作用.有利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11

考点深化改革开放的特点:全面改革 态度坚决 稳步推进 逐渐深化。2013

考点三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易混知识:

考点深化: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理论 一国两制 2012

第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心得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
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此时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认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也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achievement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到四个方面的变化引导着潮流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

第一,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二,政治环境的转变。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的改革内容广泛,不仅起到为经济方面的改革清扫道路的作用,也使国家的治理朝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

第三,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渐进方式,根据实践不断调整思路。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四,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启动之后,中国明确了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邓小平确定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
二是明确了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
三是重新解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早在二十多年前, 邓小平就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 。这种革命虽然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但它却是对旧体制、旧机制的根本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然会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 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必然会触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正是从改革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角度, 我们才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 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从总体上基本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对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会形成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不适应就有矛盾, 有矛盾就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和变革, 使之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 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条件, 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如邓小平所说,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 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 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 才能带领人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尽快 
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今天, 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 
第一,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第二,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仍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第三,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第四,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当前,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 使改革开放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努力把新时期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第3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心得

学习《中国简史》心得

从天文史、数学史、医学史、农业史、染织史、陶瓷史、冶金史,还有最后的四大发明,一路读来,感想颇多,时而自豪、时而惋惜,现把我的一点心得细述如下,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对天象的研究上,中国古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许多天象的发现比其他地域早很多很多。比如像石申测量恒星的方法其实比大家都熟知的“星学之父”第谷的天文观测方法早的多;
而中国关于天象研究的设备发明上也是相当先进的,比如浑仪和浑象,他们在望远镜之前一直是世界上观测天象的最优良的工具。所以,正如罗伯特坦布尔《发明和发明的国度》里说的“现代天文台起源于中国传统,中国传统使人更容易把握天空的位置”,世界的天文史,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天象经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数学史,应该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相当大。可以说近代数学,是建立在希腊几何学、中国和印度的代数学的基础上的。中国古代产生过很多个数学大师,像祖冲之、沈括、秦九韶、李治、朱世杰、杨辉等。圆周率的算法和小数点后位数的精确,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因为祖冲之他的成就使我国在圆周率计算上领先世界1000多年,而他的专著《缀术》至今没人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我国数学史上,有过许多重要的专著,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天元术》等,当然,由徐光启等编译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对中国近代数学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史上,应该骄傲地说,中国从来都不缺数学大家,像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包括近些年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中国一直都是佼佼者,这可能跟老祖宗有一定关联吧。

我们这一代根深蒂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读了中国农业史后,有所感叹,一方为老祖宗的创举较好,另一方面,却也感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在为世界农作物贡献上,主要是水稻,而在农具上的贡献是相当杰出的。欧洲机械化的耕作和播种方法,最终起源于17和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技术,但近代欧洲农场作业技术和机械正不断被中国引入。所以,我很感慨,农业大国还需努力,要名副其实啊。

对于染织和陶瓷,中国曾经很辉煌。“丝绸之路”就是历史上最好的见证,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在贸易上的途径,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在染织和陶瓷方面的卓越之处。但,我有些困惑的是,现在我们去买衣服,为什么老听到什么什么外国面料之类的?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啊。

在冶金上,从历史上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以看出,中国一直没能很好地领先于西方,需要我们努力啊。

四大发明,曾经的浮云。小时候,学习历史,讲到四大发明总是心潮澎湃,很是自豪;
长大了,再看四大发明比照眼前一切,心里有些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也往往心里暗暗使劲,“中国要加油啊,我要努力!”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心得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2、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与经济措施。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
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 》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探究一】

材料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2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 》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 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 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②到 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 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1)原因: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 措施和必要的 、 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 ”和“ ”。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 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

① 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 操纵 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 ,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 ”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 》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 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 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 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
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

②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探究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

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1.为什么《共同纲领》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人民政权的巩固面临哪些任务?

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③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④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3.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4.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预习自测】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2.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之所以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

A.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B.这一方针的提出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C.这一方针有利于加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

D.这一方针既是对以前合作成就的肯定,又是对未来合作前景的展望

5.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6.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7.下列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8.“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  )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