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9:40:05 点击:

篇一: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影响形式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挣扎了将近6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的压力较大,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形式展望报告中双双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曰,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好转,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保持低迷的态势。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整体来看,美欧日经济中,美国相对来讲还算不错,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2%,2013年可能是2.0%左右。一个原因是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在不断改善。但目前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投资各种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现在手里有上万亿美元的钱放着不投资,而且政府投资也开始下降。

  欧元区在经济复苏中挣扎。欧洲的情况不那么乐观。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6%.2013年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还是负增长,可能在-0.5%至0之间。这和它的政府支出缩减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情况争议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倍上台以后推行了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政策。2013年年初,安倍政权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由此拉开了“安倍经济学”的序幕。随后,日元自由落体式的贬值和日本股市火箭式的暴涨,让人们一度相信“安倍经济学”能够成为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但自进入5月以来,日元暴跌和日股疯涨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日本媒体恍然大悟地哀叹,“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很有可能已经沦为海外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家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被拴在这支箭上的是日本经济的未来和日本国民的福祉。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安倍经济学解决不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企业竞争力问题、结构改革问题,这些都不是通过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的。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速度下降,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在金砖国家中,印度2013年全年增速应该在6%左右。但印度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通货膨胀。巴西、俄罗斯、南非增长率全年大概也就是3%;东盟国家这几年的经济情况都不错,2013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5.6%。全年很可能是6%。

  总之,当前的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由“急症”转为“顽症”,演变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漫长的经济危机。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正趋于走上不同的复苏进程,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较为稳健;日本因实施“安倍经济学”,虚拟经济开始回升,但能否拉动实体经济还是未知数;欧元区尚未摆脱主权债务危机,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尚未展现复苏迹象。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提升我国话的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作使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

  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发言权和影响力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

  2.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方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变化倒逼出的新机遇,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历史经验证明,干事业、做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形势不明、逆势而行,则鲜有成就。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篇二: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4000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的是,人类在与疫情的斗争中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羁绊,旧的矛盾仍然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从今天起,国际聚焦版推出2021年世界经济年终回顾报道,由本报记者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多个角度为大家分析点评疫情常态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点。敬请关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供应瓶颈持续、全球通胀加剧、发展失衡加深、货币政策面临转....世界经济在疫情持续下艰难复苏,前行路上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回顾2021年,“复苏”

  成为世界经济主攻点,承载各国的迫切期待,却遭遇超出预期的坎坷。一方面,经济增长、贸易投资、消费需求显著恢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超预期反弹,今年全球贸

  易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堵点扩散、痛点更持久、难点更复杂。疫情起伏反复,严重干扰预期走向。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对疫情反复的担忧波末平一波又起,不少国家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

  定,增长预期呈现宽幅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在2020年下滑3.1%后,2021年世界经

  济将增长5.9%,2022年预计增长4.9%。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由于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恶化,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IMF称,疫苗接种和政策支持的差异导致各国复苏前景呈现分化趋势。短缺给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和制造业带来了。疫情的反复和供应链的中断,可能拖累正在努力站稳脚跟的世界经济。IMF还多次警告全球复苏分化风险,指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IMF认为,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影响。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2%,其中,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2.4%、6.8%和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达到6.4%,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驶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2.9%,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9.5%、4.7%、5.2%和5%。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新冠肺炎变异病毒传播的问题。IMF呼吁国际社会开展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加快新冠疫苗普及,争取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率今年年底达到至少40%、明年年中达到至少70%的目标,以遏制疫情蔓延,阻止全球经济复苏分化趋势,实现包容性复苏。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上升的问题。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份以来最高。11月欧元区通胀率也攀升至

  4.9%,创25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大幅上涨27.4%,是推高通胀的主因。高通胀的出现与供给限制和需求扩张两方面都有关系。-方面是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普及和经济活动重启、各国先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居民购买力增强,需求实现了快速恢复。另-方面是供应瓶颈凸显,大宗商品产能恢复需要较长周期,芯片、汽车、化工、药品等产业受阻严重,物流运输受到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各国供应链修复程度参差不齐、运转不畅,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商品紧缺,物价上涨。

篇三: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及其新变化

  摘要:转眼之间,始自2010年的危机后复苏即将告别第四个春秋,进入第五个年头。回望2014年,全球经济现实运行留给市场最大的教训在于,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乐观。危机后的复苏,本身就是一系列矛盾的集合体,由于定语是危机后,所以这种复苏一方面体现出自然愈合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呈现出深层受伤的脆弱性。正因为如此,危机后的复苏始终是一个缓慢、渐进和曲折的过程,2013年如此,2014年也不例外。不过,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已经从前期阶段逐渐进入中间阶段,2014年全球经济也呈现出特征渐变的趋势,差异性和分化性的色彩进一步加重。

  关键词:复苏

  增长率

  通货膨胀

  2014年上半年,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等长期性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继续朝着各国利益联系更加紧密、权力分布更加分散的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企稳复苏轨道,但依然存在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政策调整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不稳,将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两大不确定因素。关注世界经济需要了解其新动向新变化。

  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加速复苏

  美国经济开始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强劲的反弹,金融体系修复初见成效,能源成本降低促进制造业回流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在发达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再工业化。近几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高达22%,超过进口增速19.3%。美国政府已经将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预和印度等国(地区)制造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言,制造业回流将为美国在2020年以前创造大约300万个工作机会。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实施工业转型与升级,确保美国在制造业的最高端和最高附加值领域拥有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近年来美国大量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造成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将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提高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保持其竞争优势,同时也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牵制,维护全球经济政治主导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逐步消退,经济保持增长势头,但通货紧缩压力增大,复苏势头脆弱。欧元区GDP增速将从2013年的-0.3%跃升1.2个百分点至2014年的0.9%。其中,私人消费从-0.6%升1.1个百分点至0.5%,政府消费从0.1%升至0.2%,固定资本总形成从-3.6%升近5个百分点至1.3%。对2014欧元区GDP增速的预计主要集中在0.6%至1.4%之间,均超过2013的数值。金融市场继续改善,带动资产价格上涨,相应的财富增长效应使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企业信心均趋于稳定,推动投资大幅跃升,私人消费继续回暖。

  然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步伐可能会较为缓慢,经济复苏程度也较为脆弱。其中外部需求是最大的问题。中国7月份制造业PMI预览指数大幅下降,表明该国经济放缓步伐加快。欧元区出口在5月份就已经有所下降。荷兰国际集团指出,亚洲市场占欧元区出口份额的25%左右。欧洲央行用来衡量通胀预期的5年期通胀互换债券收益率创下历史新低1.58%,2014年通胀互换债券收益率一度触及过3%。目前,欧洲股市大幅反弹,投资者认为欧洲央行很快将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

  日本结构性改革迟迟不到位,“安倍经济学”刺激效应递减,无力实现可持续复苏。4月4日,日本央行宣布采取“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承诺将货币基础扩大一倍,并将其购买的日本国债(JGB)平均到期期限延长一倍以上。货币基础每年将增加60万亿到70万亿日元(6060亿到70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到15%),日本央行所持的日本国债平均到期期限将从3年延长至7年。此外,日本央行还表示,“只要有必要,就将继续实施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为了吸收公司部门过剩储蓄、并产生降低公共部门债务比率所需的财政盈余,经常项目盈余至少应达到GDP的10%。

  作为一个依然相当封闭的经济体,日本无法创造出这么大的盈余。因此,日

  本迫切需要结构性改革,但不是任何结构性改革。它需要能够降低公司过度储蓄、提升经济增长趋势线的改革。这种结合应该是可能的,因为日本的人均GDP(基于购买力平价)已跌至美国的76%,每小时GDP只是美国的71%。政策选择包括:大幅降低折旧免税额;对留存利润开征惩罚性税收,或许将此举与加大投资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改革公司治理,赋予股东更大权力。其目标就是使得公司摆脱助长低效率的现金流缓冲。

  二、新兴经济体保持较高增长率

  南非官方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一季度录得0.6%的同比负增长。对该国经济至关重要的采矿业部门自年初以来持续陷于劳资冲突而无法全面有效开工的状况,是拖累该国经济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同时,不利的气候条件也使得该国农林牧渔业产出下降。

  2011年9月初,欧美危机的浪潮开始波及印度洋,印度经济的真正实力受到考验,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至将近两位数。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令人失望,7.7%的增长率为6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9月工业增长也放缓至1.9%。经济数据证明,印度要在下个五年实现9%的增长率“相当困难”。事实上印度央行在10月已将今年的增长预期下调为7.6%,并表示在某些时候还可能会低于7%。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速放缓至6.9%,而10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1%,为两年多来的首次下滑。

  马航事件危机以来,乌克兰地区政治局势更加紧张。而其影响正在裹挟经济,7月26日,欧盟成员国代表达成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初步协议。欧盟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后续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其主要后续影响是会加速卢布汇率下跌。在草案通过后,卢布贬值至少会持续到明年。而在卢布下跌的同时,对于俄罗斯

  的通胀将带来上行压力。而在马航事件之前世界银行就已估计,俄罗斯通胀率将达到5.5%。俄罗斯的货币贬值和通胀问题严重,甚至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同时造成独联体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将对俄罗斯力图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不利影响。有银行分析师指出,欧盟如实施其新制裁措施,将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令今年本就可能衰退的经济状况恶化,并令经济萧条时间延长。而在7月24日,IMF就已下调对俄罗斯的增长预期,从先前的1.3%降至0.2%,为发展中经济体中下调幅度最大。不过,俄罗斯增长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济结构问题,长期低增长可能将是俄罗斯经济未来几年的常态。

  三、世界经济形成“双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

  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形成“双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以新兴经济体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随着今年发达经济体复苏,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将首次接近发展中国家。但二季度以来,新兴市场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增长率仍将是发达国家两倍左右。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最近预测,2027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37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将超过七国集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交季刊》——《世界经济复苏双轮驱动,地缘安全形势多点升温》

  2.

  中国经济时报——《俄罗斯经济或步入寒冬》

  3.

  英国《金融时报》——《日本货币政策仍不到位》

  4.

  《人民日报》——《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增强》

篇四: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启示)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并推进了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几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几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受益国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和启示;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们本国的特点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最新发展的态势,找出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世界经济,大调整,趋势,国际经验.启示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7月时的3.4%下调至3.3%。这是IMF今年以来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同时,IMF还将全球明年经济增速预期由4.0%下调至3.8%。种种迹象表明,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正在遭遇挑战。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对正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而言有三大启示。

  首先,要更加注重稳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跛足前行、弱势复苏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因此对中国而言,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转向内需—投资和消费。这就需要一方面要保证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努力释放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

  其次,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避免运用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手段。要更加注重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此次IMF之所以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主要是出于对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担忧。这两大经济体正面临着类似的矛盾—若进一步注入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则有可能引发新的债务危机,若收紧资金以弥补财政缺口则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大经济体此前为刺激经济过于依赖于量化宽松等“猛药”,进而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鉴此,“微刺激”仍应成为未来中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基调。

  最后,虽然危机爆发后,各国依靠灵活多样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次危机本质上是由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所导致,因此要真正走出危机,必须要推进结构改革。

  然而,不少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显得步履维艰。如今,全球经济复苏再次出现反复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只有刺激没有改革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这一结论对中国同样适用。未来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底气十足,但要想让潜力变为现实,让经济真正走上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还需要在控制地方债、抑制影子银行、应对产能过剩、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做出更多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努力

  第三,当代世界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高。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

  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我国作为发展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兴起,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

  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通过大力发展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普遍推广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和的信息化水平,使各产业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的目。第三,通过实施产业战略性重组,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加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投资开发力度,抢占各类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先机,加快我国由传统服务业向服务业的转化。

  ——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

  2007年之前,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与繁荣时期,尤其是2004—2007年期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比近30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近1个百分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四个重要因素:一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二是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三是1991年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带来的和平红

  利;

  四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体制调整与开放政策带来的制度红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拖累世界经济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据预测,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降至2.9%,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五年的3.6%和危机前20年的3.1%—3.2%的平均增速。

  导致未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负债、高赤字、高失业和低储蓄的结构性问题。美、欧等重灾区经济体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走出困境,其政府、企业、家庭通过“去杠杆化”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并非易事。二是世界经济处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下行阶段。新一轮产业革命尚处于孕育期,5年内难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全球人口总抚养比将自2015年后开始上升,对储蓄率与投资率产生不利影响。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

  发达国家由于占世界经济份额高,长期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未来五年,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在全球经济份额下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将更加重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可以从新兴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持续上升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与投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两方面显现出来。

  ——两大新动力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

  各国发展理念趋同,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包容发展”的理念。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成为整合全球价值链的两大新动力。

  制造业将更加受到各国重视。过去20年,东亚、南亚等地区的一大批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低附加价值的制造与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其中,中国取代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端价值环节,在享受低成本进口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挑战,结构调整和失业压力上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前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教训,纷纷推出了

  “再制造业化”战略。围绕制造业振兴,美国政府制定了包括基础设施更新、人力资源提升、5年吸引1.5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美国”计划、“五年出口倍增”等一揽子措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振兴制造业的类似计划尽管名称各不相同

  。可以预期,全球制造业供给能力将快速扩张,在需求不振的形势下,未来世界经

  济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此外,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将成为整合全球价值链的新动力。在全球生产价值链整合中,发展中国家将更为主动。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各国利益更加融合,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合作也将更为深入。

  ——“创新发展”备受重视,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从历史经验看,重大的危机往往会激发新一轮技术革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更加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新产业发展。美国政府2009年、2011年两度发布《创新战略》;英国政府发布了《技术蓝图》报告,明确提出英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科技投资之地;德国出台了《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总量、技术储备、人才与产业基础等方面仍将占有明显优势,继续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方向。

  面对科技创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经济体也不甘落后。俄罗斯发布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印度提出2020年成为知识型社会与全球科技领导者的目标。中国则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新兴经济体在技术研发上急起直追。针对日趋活

  跃的技术创新,西方有学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从近中期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将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模式。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3D打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与大规模应用,对全球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和能源地缘政治将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未来五年,尚难以看到可以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技术突破,新兴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难以担负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重任。

  未来各国围绕人才、资金、技术与标准、知识产权、市场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在产业与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合作也将更加广泛多样。

  ——全球能源结构与供求格局深刻变化

  国际能源领域正处在大变革时期。一是能源结构将发生重要调整。2005—2011年,太阳能和风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l%和25%。风电已连续5年成为欧盟第一新增电源。美国页岩气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是2000年产量的15倍,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34%。2009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将进入油、气、煤、可再生能源、核能五足鼎立的新格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成为新的快速增长的两个领

  域。

  二是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非常规石油资源带动石油储量增长,美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成为未来石油资源新增量的重要来源。未来非常规石油产量增大,开采成本较高,加上主要产油国严重依赖石油出口,低价石油的时代难以再现。石油消费中心东移,生产中心西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正成为新的石油消费中心。

  三是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将出现新的格局。美国能源独立取得重要进展,减少了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了巨大空间。中东、北非地区一些产油国政局动荡和存在战争风险,给全球石油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尽管各国在二氧化碳减排上存在分歧,但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各国达成多项共识,为进一步展开双边和多边磋商、达成新的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奠定了基础。

  ——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动荡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金融危机后,出于救助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降低融资成本和稀释外债成本等多重目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采取了

  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世界经济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

  全球流动性过剩将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一是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加剧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过剩的流动性会四处寻找高回报的机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套利,从而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并可能冲击各国金融市场甚至宏观经济的稳定。新兴经济体由于其相对较好的增长前景,将成为资金流入的重要选择。三是加剧汇率波动,发达经济体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压低本国货币的汇率,推动各国间竞争性贬值。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压力,可能推高其汇率。四是可能在局部形成新的资产泡沫,积累新的金融风险。五是美国将多方维持“美元霸权”。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美元的贬值,加之美国经济相对地位的下降,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其他货币的挑战,美国出于战略利益考虑将多方维护“美元霸权”,对任何潜在的竞争货币采取打压措施,从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加速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有所不同,美国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和过度金融创新;欧债危机源于政府过度负债。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现有的国际治理机制和国内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现有全球

  经济治理的重大缺陷,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实力对比的新变化也对全球治理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变革快速推进,全球治理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新兴经济体在现有多边治理机制

  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中的份额与话语权有所提升。二是20国集团G20取代8国集团G8成为大国经济政策交流对话与协调的新平台,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明显提高。三是发达国家加速推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围绕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挑战,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极力推动新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试图将气候变化、国有企业、竞争中性、劳工标准等纳入国际规则。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但新兴经济体利益诉求分化、协调能力较弱,在重大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声音,制约了其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作用发挥,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制定的局面中期内难以改变。

  ——区域一体化成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

  金融危机后,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贸易摩擦影响的国际贸易金额占比不到1%,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仍是主流。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各国将主要精力转为构建区域一体化安排,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成为推动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与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非歧视原则不同,区域贸易安排会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各国均担心被边缘化,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未来五年区域一体化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

  对大国而言,区域一体化战略还可以将经贸利益与地缘政治战略有机结合。大国将推动自己主导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作为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已经和准备启动的自贸谈判中,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盟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对亚太地区的一体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欧自由贸易区、日欧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意味着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中国可能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贸易集团之外。

  世界经济大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格局的变化,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大调整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第一,出口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压力加大。一是全球经济减速导致我国出口的外需增长放缓。二是我国一些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有力的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出口结构升级,我国出口将面临严峻形势。三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持续抬头。经贸摩擦从传统出口产品向技术密集产品、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从实体经济向规则制定扩展。四是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加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更加重视货物贸易出口。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从互补为主转向更多的正面竞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重演当年日美贸易战的历史一幕。

  第三,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更加复杂。一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相互交织。我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能力与国际社会的期盼存在落差,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加重,将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对外经贸关系。二是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我国面临被主要区域贸易安排边缘化的危险。三是发达国家力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可能导致国际规则朝不利于我国利益的方向演变。尽管全球治理变革与规则调整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果我国不在决策体制方面作出重大改革,大力提升参与国际治理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全球治理变革与规则制定则可能不利于我国利益。四是周边战略与安全环境复杂化,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美国实施“重

  返亚洲”战略,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的争端加剧,部分周边国家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恐惧,采取联美外交政策,一些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均不利于我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

  ——世界经济大调整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将给我国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

  第一,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机遇。全球经济低迷更突显中国经济良好前景,跨国公司更加看重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等新优势,加速将研发、地区总部、先进制造等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向我国转移,高端人才等生产要素也将加速流入我国,有利于我国通过“引进来”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

  第三,提升我国出口结构的机遇。一是发达国家更新基础设施和新兴经济体建设基础设施,将带来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这有利于我国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并带动我国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制

  成品的出口;二是新兴经济体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将为我国性价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建筑机械、运输设备等资本品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我国出口结构的升级。新兴经济体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其消费结构升级也将为我国质优价低的消费品出口提供新市场;三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服务外包的大发展。

  第四,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机遇。一是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为我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供机遇。二是区域一体化热潮有利于我国发挥市场吸引力,打造与我国经贸联系更加紧密的周边环境,落实周边外交战略。三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修订法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将吸引中国企业投资作为重点,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拓展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空间。

  应对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一,着力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继续拓展出口市场空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一段时期虽然外需增长放缓,但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我国出口增长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仍

  有很大空间。一是树立制造立国、质量立国理念,创造出口竞争新优势。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昭示出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我国更应该高度重视不断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围绕这一目标,在技术追赶与创新体制、房地产制度与市场、劳动力成本与技能、税收、汇率、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等各个层面,改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创新特殊经济区政策,打造“六大中心”,即把我国从现在的世界“制造中心”扩展到“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销售”、“国际结算”、“国际研发”、“国际维修”六大中心,大大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三是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加快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更高的外商投资项目。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开拓国际服务外包、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第二,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打造几十家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行业龙头。一是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商议签定投资协定,并研究探索签署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行性,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配合资本项目开放与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率先改革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大大简化审批程序,尽早取消审批;三是大力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海外人员与资产安全保护服务等。四是大力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扎下来”。

  第三,积极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探讨与美、欧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可行性,力争5年内与重要经济体谈成一个大的区域贸易安排。

  第四,加强周边经贸合作,发展“铁杆”朋友。一是要与周边国家发展互惠互利可持续的经贸关系。充分考虑周边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主要关切,综合利用贸易、投资、金融、援外等多种手段,把农业全产业链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项目、资源开采与深加工等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二是让周边国家充分分享我国的市场机遇,通过单边降低关税、重点分配进口配额、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等扩大自周边国家的进口。三是加快周边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中老柬铁路和直通印度洋的中缅铁路;打通经朝鲜直通日本海的水、陆通道;修建中蒙铁路复线、提升中蒙公路等级;加快与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公路、铁路网建设。四是加强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认识到海洋对我国安全的战略意义,而且要认识到海洋对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海洋农渔业、资源能源开采与加工、航运、旅游等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还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要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在维护我国主权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

  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国策,创新对外开放的战略与模式,构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才能在世界经济大调整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

  ——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

  2007年之前,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与繁荣时期,尤其是2004—2007年期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比近30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近1个百分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四个重要因素:一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二是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三是1991年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带来的和平红利;

  四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体制调整与开放政策带来的制度红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拖累世界经济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据预测,未来十年世界

  经济平均增速将降至2.9%,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五年的3.6%和危机前20年的3.1%—3.2%的平均增速。

  导致未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负债、高赤字、高失业和低储蓄的结构性问题。美、欧等重灾区经济体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走出困境,其政府、企业、家庭通过“去杠杆化”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并非易事。二是世界经济处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下行阶段。新一轮产业革命尚处于孕育期,5年内难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全球人口总抚养比将自2015年后开始上升,对储蓄率与投资率产生不利影响。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

  发达国家由于占世界经济份额高,长期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未来五年,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在全球经济份额下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重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可以从新兴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持续上升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与投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两方面显现出来。

  ——两大新动力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

  各国发展理念趋同,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包容发展”的理念。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成为整合全球价值链的两大新动力。

  制造业将更加受到各国重视。过去20年,东亚、南亚等地区的一大批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低附加价值的制造与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其中,中国取代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端价值环节,在享受低成本进口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挑战,结构调整和失业压力上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前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教训,纷纷推出了

  “再制造业化”战略。围绕制造业振兴,美国政府制定了包括基础设施更新、人力资源提升、5年吸引1.5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美国”计划、“五年出口倍增”等一揽子措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振兴制造业的类似计划尽管名称各不相同

  。可以预期,全球制造业供给能力将快速扩张,在需求不振的形势下,未来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此外,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将成为整合全球价值链的新动力。在全球生产价值链整合中,发展中国家将更为主动。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价值链分工不断深

  化,各国利益更加融合,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合作也将更为深入。

  ——“创新发展”备受重视,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从历史经验看,重大的危机往往会激发新一轮技术革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更加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新产业发展。美国政府2009年、2011年两度发布《创新战略》;英国政府发布了《技术蓝图》报告,明确提出英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科技投资之地;德国出台了《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总量、技术储备、人才与产业基础等方面仍将占有明显优势,继续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方向。

  面对科技创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经济体也不甘落后。俄罗斯发布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印度提出2020年成为知识型社会与全球科技领导者的目标。中国则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新兴经济体在技术研发上急起直追。针对日趋活跃的技术创新,西方有学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从近中期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将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模式。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3D打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与大规模应用,对全球

  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和能源地缘政治将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未来五年,尚难以看到可以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技术突破,新兴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难以担负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重任。

  全球流动性过剩将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一是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加剧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过剩的流动性会四处寻找高回报的机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套利,从而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并可能冲击各国金融市场甚至宏观经济的稳定。新兴经济体由于其相对较好的增长前景,将成为资金流入的重要选择。三是加剧汇率波动,发达经济体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压低本国货币的汇率,推动各国间竞争性贬值。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压力,可能推高其汇率。四是可能在局部形成新的资产泡沫,积累新的金融风险。五是美国将多方维持“美元霸权”。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美元的贬值,加之美国经济相对地位的下降,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其他货币的挑战,美国出于战略利益考虑将多方维护“美元霸权”,对任何潜在的竞争货币采取打压措施,从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加速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有所不同,美国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和过度金融创新;欧债危机源于政府过度负债。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现有的国际治理机制和国内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缺陷,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实力对比的新变化也对全球治理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变革快速推进,全球治理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新兴经济体在现有多边治理机制

  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中的份额与话语权有所提升。二是20国集团G20取代8国集团G8成为大国经济政策交流对话与协调的新平台,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明显提高。三是发达国家加速推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围绕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挑战,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极力推动新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试图将气候变化、国有企业、竞争中性、劳工标准等纳入国际规则。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但新兴经济体利益诉求分化、协调能力较弱,在重大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声音,制约了其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作用发挥,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制定的局面中期内难以改变。

  ——区域一体化成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

  金融危机后,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贸易摩擦影响的国际贸易金额占比不到1%,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仍是主流。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各国将主要精力转为构建区域一体化安排,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成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与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非歧视原则不同,区域贸易安排会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各国均担心被边缘化,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未来五年区域一体化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

  对大国而言,区域一体化战略还可以将经贸利益与地缘政治战略有机结合。大国将推动自己主导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作为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已经和准备启动的自贸谈判中,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盟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对亚太地区的一体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欧自由贸易区、日欧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意味着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中国可能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贸易集团之外。

  世界经济大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

  格局的变化,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大调整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第一,出口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压力加大。一是全球经济减速导致我国出口的外需增长放缓。二是我国一些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有力的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出口结构升级,我国出口将面临严峻形势。三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持续抬头。经贸摩擦从传统出口产品向技术密集产品、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从实体经济向规则制定扩展。四是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加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更加重视货物贸易出口。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从互补为主转向更多的正面竞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重演当年日美贸易战的历史一幕。

  应对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一,着力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继续拓展出口市场空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一段时期虽然外需增长放缓,但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我国出口增长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空间。一是树立制造立国、质量立国理念,创造出口竞争新优势。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昭示出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我国更应该高度重视不断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围绕这一目标,在技术追赶与创新体制、房地产制度与市场、劳动力成本与技能、税收、汇率、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等各个层面,改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创新特殊经济区政策,打造“六大中心”,即把我国从现在的世界“制造中心”扩展到“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销售”、“国际结算”、“国际研发”、“国际维修”六大中心,大大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三是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加快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更高的外商投资项目。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开拓国际服务外包、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第二,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打造几十家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行业龙头。一是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商议签定投资协定,并研究探索签署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行性,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配合资本项目开放与国内投融

  资体制改革,率先改革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大大简化审批程序,尽早取消审批;三是大力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海外人员与资产安全保护服务等。四是大力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扎下来”。

  第三,积极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探讨与美、欧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可行性,力争5年内与重要经济体谈成一个大的区域贸易安排。

  第四,加强周边经贸合作,发展“铁杆”朋友。一是要与周边国家发展互惠互利可持续的经贸关系。充分考虑周边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主要关切,综合利用贸易、投资、金融、援外等多种手段,把农业全产业链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项目、资源开采与深加工等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二是让周边国家充分分享我国的市场机遇,通过单边降低关税、重点分配进口配额、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等扩大自周边国家的进口。三是加快周边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中老柬铁路和直通印度洋的中缅铁路;打通经朝鲜直通日本海的水、陆通道;修建中蒙铁路复线、提升中蒙公路等级;加快与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公路、铁路网建设。四是加强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认识到海洋对我国安全的战略意义,而且要认识到海洋对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发展经济的巨大作

  用。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海洋农渔业、资源能源开采与加工、航运、旅游等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还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要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在维护我国主权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

  (二)世界经济大调整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将给我国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

  第一,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机遇。全球经济低迷更突显中国经济良好前景,跨国公司更加看重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等新优势,加速将研发、地区总部、先进制造等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向我国转移,高端人才等生产要素也将加速流入我国,有利于我国通过“引进来”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

  第二,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与产业升级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达经济体,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海外低成本并购获取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国际销售渠道的难得机遇;二是全球性新技术研发创新热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改善创新环境,我们不仅能在传统产业实现大幅提升,而且可能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第三,提升我国出口结构的机遇。一是发达国家更新基础设施和新兴经济体建设基础设施,将带来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热

  1潮,这有利于我国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并带动我国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二是新兴经济体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将为我国性价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建筑机械、运输设备等资本品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我国出口结构的升级。新兴经济体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其消费结构升级也将为我国质优价低的消费品出口提供新市场;三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像当年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样,实现服务外包的大发展。

  第四,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机遇。一是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为我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供机遇。二是区域一体化热潮有利于我国发挥市场吸引力,打造与我国经贸联系更加紧密的周边环境,落实周边外交战略。三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修订法

  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将吸引中国企业投资作为重点,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改善与发展中国的关系,拓展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空间。

  三、应对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政策建议

  1第一,着力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继续拓展出口市场空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一段时期虽然外需增长放缓,但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我国出口增长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空间[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裴长洪等的预测,2020年中国占全球货物出口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11%提升到22.3%。参见裴长洪、王宏淼:“入世十年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载王洛林主编《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一是树立制造立国、质量立国理念,创造出口竞争新优势。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昭示出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我国更应该高度重视不断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围绕这一目标,在技术追

  赶与创新体制、房地产制度与市场、劳动力成本与技能、税收、汇率、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等各个层面,改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创新特殊经济区政策,打造“六大中心”,即把我国从现在的世界“制造中心”扩展到“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销售”、“国际结算”、“国际研发”、“国际维修”六大中心,大大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三是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加快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更高的外商投资项目。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开拓国际服务外包、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2第二,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打造几十家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行业龙头。一是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商签投资协定,并研究探索签署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行性,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配合资本项目开放与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率先改革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大大简化审批程序,尽早取消审批;三是大力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海外人员与资产安全保护服务等。四是大力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扎下来”。

  第三,积极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探讨与美、欧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可行性,力争5年内与重要经济体谈成一个大的区域贸易安排。

  第四,加强周边经贸合作,发展“铁杆”朋友。一是要与周边国家发展互惠互利可持续的经贸关系。充分考虑周边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主要关切,综合利用贸易、投资、金融、援外等多种手段,把农业全产业链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项目、资源开采与深加工等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二是让周边国家充分分享我国的市场机遇,通过单边降低关税、重点分配进口配额、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等扩大自周边国家的进口。三是加快周边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中老柬铁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时代。本报今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的署名文章《大调整时代的世界经济》,该文提出,世界经济大调整带给中国机遇和挑战。

  文章提出,世界经济的大调整令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诸多新变化,机遇与挑战的内涵不同以往,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国策,创新对外开放的战略与模式,构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才能在世界经济大调整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文章认为,世界经济大调整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挑战。比如:出口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压力加大;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与资源能源安全的困难增加;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更加复杂等。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将给我国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比如: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机遇;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与产业升级的机遇;提升我国出口结构的机遇;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机遇等。

  文章最后提出,第一,着力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继续拓展出口市场空间;第二,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打造几十家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行业龙头;第三,积极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探讨与美、欧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可行性,力争5年内与重要经济体谈成一个大的区域贸易安排;第四,加强周边经贸合作,发展“铁杆”朋友。

篇五: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了哪些努力800字

  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中国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以及率先复工复产的先发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也通过对外投资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支持各国的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恢复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动力。中国经济的恢复增长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需求和供给,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复苏路径和抗疫措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信心,带来积极向好的预期。

  中国经济2021年实现8.1%的增速,创近年来新高,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远超这一数据,接近30%。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面临下行风险,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作用更加凸显。

  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态势令人印象深刻,这反映出中国经济所具有的灵活性和韧性。中国政府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推行的结构性改革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正努力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人均GDP与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工业服务业实现增长,国内消费持续升温,高科技产业和社会领域投

  资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连续3个月保持临界点以上,数字经济等增长新动能不断增强……一系列明确而积极的信号再次说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中国有能力也有实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如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斯潘塞所说,中国的经济复苏“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国内消费力稳步提升,中国引擎的“动力”不断增强。消费连续多年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增长新动能加速集聚,中国引擎的“排量”持续升级。疫情发生以来,线上课堂、远程医疗、在线办公等新业态加速成长,“直播带货”等异常火热,助力网上零售加快发展,中国数字经济迸发出充沛活力。此外,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5G网络、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加速推进,不断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于尔根·弗里德里希认为,数字化转型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将为中国带来更可持续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