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课程教案3套(完整版)【优秀范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课程教案3套(完整版)【优秀范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12:50:19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课程教案3套(完整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课程教案3套(完整版)【优秀范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课程教案 3 3 套(完整版)

 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全册教案 (一)

 第一课: : 书写用具

 【教学目标】

 : 1、了解书法中的文房四宝 2、激发学习毛笔书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书法中的文房四宝 【教学难点】:激发学习毛笔书法的兴趣 【教学准备】: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毛笔书法的教学 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写字的吗? 用利器刻在甲骨上, 用树枝写在沙上, 用毛笔写在布帛上。

 二、介绍文房四宝的基本常识 1、书写用具主要有: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 。

 教学:班班通展示图片,分别指出笔、墨、纸、砚的位置,了解文房四宝的样子。

 师简单介绍除文房四宝外的常用书写工用具。

 2、如何挑选毛笔: (1) 、好的毛笔具备四个优点:圆、尖、齐、健。

 圆:指笔头周围丰满; 尖:指笔毫聚拢后尖锐不秃; 齐:指笔毫捏扁后顶端整齐; 健:指笔毫富有弹性,铺开后容易恢复原状。

 提示: 选择毛笔的大小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而定, 我们学习时 可以选择一支羊毫或兼毫的中楷或大楷来练习。

 3、墨的选择与使用: (1) 、墨主要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漆烟最黑,油烟次之。

 (2) 、墨锭(dìng) :须在砚台中加水研磨。研磨时要重按缓 推,保持墨锭平正。所磨墨汁的浓淡根据需要而定。

 (3)提示:平时练习时用瓶装墨汁,少倒多添,用完再添,比 较方便。

 4、纸的选择与使用: (1) 、宣纸:常用的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

 生宣:吸水性强,适宜写行草。

 熟宣:经矾水处理后水墨不易渗开,适宜写小楷。

 半生半熟宣:吸墨在生宣与熟宣之间,适宜写楷书。

 (2) 、提示:平时练习可选用手边纸、元书纸、废旧报纸。

 5、砚的选择与使用: (1)砚的选择:最好选用有盖的,以免染尘。

 (2)提示:如果用瓶装墨汁,可以用小碟子来代替砚台。

 四、布置作业 1、准备笔、墨、纸、砚 2、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文房四宝” 五、收拾整理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书写用具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第二课

 执笔与姿势

 【教学目的】:执笔姿势教案 培养孩子的静、定。

 【教学重点】:执笔和姿势执笔的目的是书写,因此要从是否便于灵活书写来看执笔姿势。

 基本功的练习:(横、竖线条) 知识与技能:掌握横线条和竖线条的画法,就可以找到中锋用笔的技巧。

 【学具预备】:毛笔、墨盒、练习纸 【教学课时】:(1 课时) 过程与方法:看视频、示范法、纠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回复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必不可少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

 2、认识写字学习是一项长期坚持 【教学过程】: 一、热身准备: 1、静坐 5-8 分钟;搓热双手捂眼睛,再撮热双手干洗脸,拍拍脑袋和肩膀放松。

 2、复习导入: (1)、上节课内容:为什么要学习书法,培养综合素质的“五力”伏羲教育理念。

 (2)、今天我们学习,吴教授视频,如何执笔(5 分钟)。

 二、如何执笔 (1)、执笔的各种方法 如何执笔,有很多说法,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还有据说传自钟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押、钩、格、抵)。

 学习执笔首先要记住苏东坡说的“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无定法”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字的大小不同,书写的姿式不同,纸的位置不同,执笔的方法也不同。“虚”是指手掌要“虚”,如果“实”(握死了)就无法运笔了。“宽”是指运笔的范围要。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因此,要根据字的大小来看运笔的范围是不是够“宽”。

 学习执笔最重要的是看怎样执笔才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毛笔。毛笔是个圆锥体,顶端尖,逐渐粗,我们用毛笔写字时不仅要用笔尖,还要充分运用毛笔的各个侧面。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毛笔,能够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怎么执笔都可以,只要你自己觉得自然、舒服、能够达到书写的目的(效果)就行了。

 注意笔杆与纸面的角度。不同的字体,笔杆与纸面角度不同。一般来说,静止时笔杆与纸面垂直成九十度角,写静态的书体,如楷书、篆书、隶书时基本保持这个角度,而动态的书体,如行书、草书,在运笔时笔杆与纸面的角度变化多端,没有定则。

 (2)、执笔位置要低。

 (3)、注意指实掌虚。有的孩子握笔很紧,无名指、小指握进了手掌里。这个时候要注意,先解决掌虚的问题。让孩子轻轻捏笔,不用力,手掌自然就虚了。

 三、姿势

 1、坐姿 两脚与肩同宽,腰、背、颈椎成直线,微微前倾。

 两腋打开,不要夹着。

 有条件的,可以盘腿坐着写、跪着写。

 坐着书写的时候,纸要摆正。

 2、站姿 两脚与肩同宽,腰、背、颈椎成直线,微微前倾。

 特别要注意时时提醒、纠正书写姿势。

 四、练习:画线条。

 五、课堂作业 1、画出来的线条要有质感。

 2、粗细大小一致。

 3、(轻音乐伴写,教师巡视,给坐姿端正、执笔正确、画的有好的学生奖励) 4、画线条好的人临摹字帖,(曰、)临摹就向比着靶心打靶,临摹好的人可以写少字的作品。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设问: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练习的是基本功,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感受吗? 2、评出本次课堂的优秀和需要努力的作品。

 【板书设计】

 执笔与姿势 执笔:擫、压、钩、格、抵 姿势:坐姿站姿

  第 第 3 3 课

 临摹的方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掌握临、摹的方法,了解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习字过程的必经阶段。但从学习的目的来说,却不能以此为止境。在初学的时候,总是越摹越不对,越临越不像,甚至无意再临摹下去了。不如干脆自己来个创造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积累了很多年和无数人的写字经历〔直接地学习和间接地学习〕而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经历以后,再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只能是由学习中间到达熟能生巧,融会贯穿,然后可以自出新意,变化笔法,别具形体,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知道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是从艰辛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不是生来就是大书家的。

 1、摹法:

 〔1〕描红:

 小学生初学写字,要先描“红模〞。红模是印好的红字本,用墨笔照样填上;填得多了,手就熟了,对于每个字的形体,在心中手上都能有个大概。

 〔2〕摹书:

 把油纸或其他透明而不浸墨的纸,罩在碑、帖上面来摹写,古人叫作“响拓〞。

 初学写字不先摹写,就不容易入手,如用透明的纸蒙在上面,笔随影写,练习久了,字的构造自然就会写好,所以“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的意思〕之先,应从摹写开场,可以事半功倍。

 2、临法:

 〔1〕方格临写:

 但凡临写楷书,要用有方格的纸降临,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匀称,有些依*。将碑、帖放在对面或旁边,看一字,临一字。

 〔2〕去格临写:

 如临行、草书,应用无格的纸,就其行笔连接的地方,注意临写;所以用无格的纸,是为了免受拘束。〔以上两种方法都算作“对临〞。〕 〔3〕分临:

 就碑、帖中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选择一个,把这一个字分拆开来,看它一点一画的安排,学它的构造;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法。每天一字,至多 三、五字,不可贪多。

 〔4〕空临:

 古人学习书法,随时随地都能用功,就是用一枝竹筷或用手指代笔,坐着无事,画沙、画地;睡在床上,画被、画腹;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碑、帖字体的笔画构造的印象,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

 〔5〕背临:

 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熟记心中,临写的时候,将碑、帖合起来,照它的笔法、构造,背着摹仿,写完之后,用原碑、帖来对照,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重写更正。凡经过更正的字体,印象较深,以后便不易忘记,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3、摹临法: 同时摹临: 先用透明不渗墨的纸,将所要临写的碑、帖摹出,然后用较薄的纸,罩要摹本上,再对照碑帖临写出来。既摹之后,对于结构、笔法已经大概明了,再加临写,形体和精神,更可以结合起来,这对于学习书法是很有益处的。

 从前王羲之说:“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笔势论》)

 他所说的一遍正手脚,是说写第一遍的时候,要先把字的手脚端正起来,手脚就是字的笔画,横、坚、撇、捺之类,先把它摆端正了;第二遍得形势,形势就是每个字的形体,因为第一遍,只能将手脚安放端正,不暇注意全体,到了第二遍就应该注意每一个字的整体位置;第三遍微微似本,既在第一遍端了手脚,第二遍注意到整体结构,现在第三遍就应该求其稍微像原本了。

 这是专指结构而言,到了第四遍,就是应该注意笔法的时候,所以说:“加以遒润”。“遒”是运笔沉着有劲,这是说运笔不论方、圆,笔画总要挺拔;“润”是笔墨秀健不枯槁的意思,行笔太快,墨气不匀,写出来的字,干燥枯焦,当然不会秀润;行笔太慢,笔画滞肥,墨气钝涩,这样“润”倒“润”了,却以不“遒”,就像一个胖子徒有虚肉,不见筋骨,臃肿无力;行笔应该是不快不慢,从容运行,写出字来,不肥不瘦,自然会秀润有劲;最末写到第五遍,已经到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所以说:“益加抽拔”。“抽拔”的意思,就是笔能提得起来(在新学写字的时候,笔是塌在纸上,提不起来的。),灵活运笔,纵横挥毫。如果运笔还是生涩,则并末达到纯熟,仍要多写,不得计较遍数。以上是指练字的一个阶段来讲的。写到某一阶段可以达到某种程度,逐步深入逐步提高。只要按步就班地学习,自然会有成功的一天。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就是说,要经久不断的练习,才会见到功效。

 4、读帖法:

 上面所说摹、临的方法,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段,决不可少的。而帮助摹、临,使得进步更快,还有读碑、帖的一种方法。我们在不临写的时候,把碑、帖摊开来对它的一笔一画,以至字体的结构变化仔细端详。其次,再研究它的笔法,对它的起笔、住笔和运笔中间的转折,都一一加以领会。这样,对于临碑、帖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板书设计】

 第 3 课 临摹的方法 读贴 摹帖:依影仿写描红临帖校帖

  第 第 4 4 课

 用笔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艺术,是国粹。

 2、让学生正确掌握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中锋行笔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在学习毛笔书法时怎样掌握最基本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其中中锋行笔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教师演示,方法指导等教会学生掌握好这个难点。

 【教学准备】: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要通过介绍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请同学们欣赏古代书法家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是民族的象征。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美的艺术”。

 二、新授:主要教学生学会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1、做好书写前的准备。

 (1)执笔:五指执笔法是几种执笔方法中最科学的一种执笔方法,也是从唐以后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2)坐姿:学生较易掌握,要注意两臂之间要开阔。

 (3)蘸墨:笔毫全部浸泡在墨汁里,然后在砚台或瓷碟边缘将笔里多余的墨汁宕出并理直笔毫。蘸墨不易过多也不易过少,再次蘸墨要等笔毫里的墨汁写干,蘸一次可写多个字。

 2、运笔方法: 中锋行笔:令笔锋在笔画中行,这是千古以来不变的规律,是书法的根本大法。

 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圆润、浑厚、充实饱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像一个健康的人充满生命活力。

 要中锋行笔,首先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逆锋和回锋是起收的两个呼应动作,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中锋行笔,使线条更加圆润、饱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笔方法,通过课件反复示范,然后学生对照练习。

 三、运笔练习:课件演示 1、线的练习:横向线纵向线、斜向线(左右) 2、点的练习:点是线的浓缩,包括:横点、竖点、左斜点、右斜点。

 3、折的练习:两笔对起为折。

 四、对贴习字 1、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书写的规律是:从右向左竖着写。

 2、学生对贴习字练习。教师指导,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式及错误的运笔方法。让学生对字体结构的布白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学习埋下伏笔。

 3、小组自评,教师点评,展示作品 目的让学生有成就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正确地掌握运笔方法,书写出圆润、饱满有立体感的线条和简单的结字。为今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五、小结:本节课重点地学习了传统书法的基本运笔规律: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同学们依据本节的重点,回去多做练习。要了解更多更深的书法知识,有待于今后教学中继续探讨。

 六、作业:对贴练习 3 遍。巩固本节重点。

 【板书设计】

 第 4 课 用笔方法 藏锋露锋中锋偏锋

 第 第 5 5 课

 横( ( 长横、短横)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长横和短横,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横画的字“二”。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横与短横的书写要领。掌握它们的书写要领,写好长横和短横以及“二”。

 【教具准备...

推荐内容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