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第03课,红烛练习作业(完整)

第03课,红烛练习作业(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8 10:30:07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03课,红烛练习作业(完整),供大家参考。

第03课,红烛练习作业(完整)

 

 03

 红烛练习 1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瞻前顾后,稳扎稳打,共同奋斗,生态环境定会持续好转。

 B.一段时间以来,取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精品层出不穷,精致细腻的视听呈现和酣畅淋漓的故事情节中承载着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精神。

 C.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多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D.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5.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文本阅读】

 阅读《红烛》回答问题。

 1.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2.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