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精选文档)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精选文档)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1 09:40:08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精选文档)

 

 课题 课题:

 《 答司马谏议书 》

 教 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重点 难点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教学过程 【 导入 】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除了“绿”字历来被人乐道以外,诗中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是成了无数游子思乡时的写照。此时王安石正在进行变法,其中遭到许多阻力,几次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抬头望远,京口与瓜州只有一水之隔,不由想到家乡所在地钟山也不远了,回首江南,春风习习,绿意盎然,生机无限,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有人说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诗人思家心切,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但是实际上也内含了想要快点重返政治舞台、继续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

 春风吹绿江南,他也希望新政能给大宋带来新的生机,这是他的政治愿望;钟山灵秀、吟咏山水也是他向往的生活,明月何时照我还,只希望变法早日成功他便可以退居林下了!

 今天,我们就走进王安石答保守派司马光的铿锵誓言——《答司马谏议书》,去领略王安石那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的无限魅力!

 【 课堂知识点拨 】

 一.题解 “答司马谏议书”:“答”即“ 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任这个职务的就是司马光,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

 《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通过回答司马光对推行新法的责难和攻击,揭露了反对派保守庸俗的思想和用心,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二.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 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 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他是“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三.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四.文 章 欣赏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某启:

 昨日 蒙教, 窃以为与 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每不合,所 操之 术多异故也。虽欲 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 略上报,不 复一一 自辨。

 重念蒙君实 视遇厚,于 反复不宜 卤莽,故今 具道所以, 冀君实 或见恕也。

 【注释】

 某:自称。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如《游褒禅山记》中“临川王某记”。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每:往往,常常。

 操:持,使用。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复:再,又。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

 辨,通“辩”。辩解 重( chó ó ng )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常用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意为:原因,• • •的原因。

 冀(jì):希望。

 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盖 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 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 人主, 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 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

 【注释】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实:名义和实际。尤在名实,一作尤在于名实。

 见教:教导我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bàng):怨恨,指责。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推行。

 征利:与民争利。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难(n nà àn n)

 ):责难。

 壬(r ré én n )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壬:“佞”的假借字。固:本来。前:预先。

 【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人习于 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以不 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 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 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 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所敢知。

 【注释】

 苟且: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恤(x x)

 ù):关心,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以 …… 为善”:把……当做好事。

 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却。

 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胥(x x ū)怨:全都抱怨。胥:皆。

 特:仅仅。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 du ó)义:考虑是否合理。

 义:适当,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译文】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不任(r ré én n )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或“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常用义为:数量

 极少。

 向往,仰慕。

 【译文】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探究】

 1 1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 2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答案】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3 3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4 4 、 司马光以“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为由指责王安石,王安石 亦 从“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四个方面回应,这四个方面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答案】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5 5 、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答案】

 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6 6 、 作者在文中提到 “ 盘庚之迁 ” 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7 7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答案】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

推荐内容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