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文稿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6-70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6-70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19 09:10:09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6-70,供大家参考。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6-70

 

 2023 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66-70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做法,一是“吟于口”,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些修改文章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颇具启示意义。请就其中你感受深刻的方面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修改文章的三个方法“吟于口”“待于时”“求于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颇具启示意义。

 “吟于口”,关键词“反复”““检查修改”。学习要严谨细致,多检查、多反思、多总结,能够更快掌握学习的窍门,避免误入歧途;生活也一样,反思、反省有助于我们修正错误,不断完善思想、完美做事的方式方法,更易成功。

 “待于时”,关键词“放一放”“等”。学习和生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时候再努力也难以更上一层楼,这时候不如先放下,等有了新的思路之后再继续,往往会“柳暗花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过于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只有静下来等,等合适的时机,等新的方法、思路出现,再接着去做,比一直盲目前行更有效果。

 “求于友”,关键词“切磋交流”““虚心请教”。《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日:“三人行,则有必有我师焉。”古人不断告诫我们,学习要善于向不同的人请教,多切磋交流才更有进步。现代教育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之一就是我们能和同学共同学习,与老师切磋交流,

 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拓宽思路,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生活中也一样,人无完人,天外有天,只有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求教,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接近成功的巅峰。

 注意作文要求是“请就其中你感受深刻的方面写一篇文章”,也就是可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感受深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如“待于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成名要趁早”,某些企业“急功近利”、侵犯消费者权益等事件从反面分析“待于时”的重要性;在脚步匆匆的当下,强调做学问必须摆脱成名的驱使、做事也摆脱成功的诱惑,要敢于“先放一放”,等待最佳的时机,这才是做学问、做事的正确态度。

 立意:

 1.虚心求教,学无止境。

 2.勿急于一时,等待时机方能成功。

 3.不断反思、反省,人生少留遗憾。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用《劝学》阐述了学习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勉励人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用《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命题作文题。

 材料以《劝学》和《师说》为例,指出古人对学习的认知。根据已学的课文可知,《劝学》主张:学不可已、积累、坚持、专心。《师说》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虚心请教。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总体上以积极求教求知、持续的积累与坚持学习的总体态度。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本次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对学习的

 认识”。根据任务要求,以“‘劝学’新说”为标题,考生要突出“新说”之意,尽量避开课文中的传统观点,另辟新意。可以联系时代发展,结合遇到的新问题,谈谈如何学习,谈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等;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本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切忌单纯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识。

 立意:

 1.学习要讲求效率,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

 3.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

 4.多种选择面前,兴趣也许是最好的依据。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

 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奖牌命名为“同心”。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 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一起向未来。

  材料三: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冰墩墩甫一亮相,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常常一墩难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材料一:引子,总起,带出“交流融合”的话题。

 材料二:侧重“同心”交流,人与人、国与国的融合,同时体现反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材料三:拓宽交流融合的范围,侧重人和自然,体育与科技,科技与自然等的和谐共生,也可由此推及世界万物的共生共存。融合让奥运更加精彩,也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了解和团结。

 因此考生行文的核心词应是“交流”“融合”,其它信息则可统领于其下。如果能进一步明晰“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无疑更高一筹。没有交流就没有融合,交流是融合的前提和条件,融合是交流带来的一个而不是全部结果,融合也有利于更多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地交流。

 不符合题意的角度: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战争与和平、科技创新。

 如果替换成团结、一起向未来、奥运精神,符合题意,但都非最切合题意的。

 如果全篇以“同心”“和谐”“和”等为作文核心词,固然是符合题意的,但建议在诠释定义或展开论述时结合材料,关联到“交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信息,更大限度整合材料内容,从而避免被老师误判为套作、宿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出现。网络谣言不仅冲破道德底线,更是践踏法律红线。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行动的任务之一,就是打击网络谣言。

 材料二:2022 年 3 月 21 日 14 时 38 分许,一架东航波音客机在广西藤县山林坠毁。搜救紧张进行时,一些谣言却在网络上流传。专家指出,无论是否是事件之中的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全方位尊重受灾的人群,要保护这些人的隐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材料借中央网信办打击网络谣言“清朗行动”和近期东航波音客机坠毁事件中出现的网络谣言,指出了打击网络谣言、保护受灾人隐私的重要性。网络谣言,是明确的与事实不符的消息,这种不符,可能是虚构,编造,也可能是刻意歪曲,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指称某人造谣时,一般暗示了此人具有主观恶意并且明知该消息不属实,也就是以损害他人权利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利益,或者是金钱权力,或者是名誉地位,或者仅仅是某种发泄。因为我们无法得知网络背后这个发言者的真面目,外加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所以,网络谣言一直是个难以被规范的存在。

  写作时,应当重点对网络谣言的危害,和如何有效控制网络谣言这两个要点展开讨论。就网络谣言的危害而言,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二中得知,网络谣言的传播,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特别是这种灾情后的谣言,对于受害者及其家人而言,更是一种巨大的二次伤害。而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网络谣言的猖獗,无疑对维护

 法制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那么,如何有效控制网络谣言呢?这无疑需要每一个网民在做发言者时具备较好的发言修养和良知,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做网络听众和观众的时候,提高自身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而对于网络发言平台,如微博、朋友圈等,就需要官方提高网络信息的筛选力度,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此外,国家还需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出相应的网络发言法律法规。唯有多管齐下,网络谣言才会无处遁形。写作时,抓住上述要点阐述清楚就好。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2 年春天国内外各大新闻传媒都刊发了一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邓小平南巡讲话”),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成为当代历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

 此后中国各个领域的思想解放加快,改革步伐增速,从传统体制的改革到科技革命的爆发,改革创新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如今高铁飞驰,航母游弋,“蛟龙”入海,“墨子”巡天,“嫦娥”登月,“祝融”落火……中国已成为傲立世界的强国。这辉煌成果的取得都源自 30 年前那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所带给我们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又涌起了传统文化热潮,经典研读,古诗吟诵,汉服出街,仿唐歌舞,京剧秦腔……似乎千古不变的古风旧俗又复活于当下。但这些不但未阻止时代的进步,反而繁荣了文化与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这“变与不变”的辩证你有怎样的思考呢?其实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况。请你结合材料并联系个人生活,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共两段内容。第一段讲述 1992 年以来由于各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变”,思想上的变,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变,带动了百姓生活的变。经济越来越繁荣,百姓越来越富足,国家越来越强盛。

 第二段列举了近年来国内涌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这是“千古不变”的东西。第二段中有句话很重要,“但这些不但未阻止时代的进步,反而繁荣了文化与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第二段的重点,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引导语中“变与不变”规定了写作的主题,考生要围绕“变与不变”进行思考,展开论述,理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之间看似矛盾,其实是和谐统一的。要求考生思考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二者又是如何和谐统一的。

 行文时要理清“变与不变”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结合材料并联系个人生活展开论述。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先写“变”的意义,再写“不变”的意义,然后论述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李宁点燃的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5000 立方米燃气。

 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点燃仪式,没有采用“点燃”主火炬的方式,而是让火炬手手持“微火”小火炬进行传递,最后一棒直接将火炬放在主火炬台上。作为突破百年奥运史的一次大胆创新,此次“微火”的表达形式既展现出中国一以贯之倡导的绿色可持续环保理念,更凸显出中国一叶知秋的东方美学,那就是一个小小的火炬以“微光”之势折射整个奥林匹克精神。

 微火,而且还是不点火,这改变百年传统的设计当初让国际奥委会颇为担忧。面对这种担忧,如果你是一名可以与

 国际奥委会主管官员沟通的人员,你如何说服国际奥委会接受这一方案?请你写一篇文章来体现你的说服能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情境化的材料,你的身份是一名可以与国际奥委会主管官员沟通的人员,你的写作对象当然就是国际奥委会主管官员。你要做的就是让国际奥委会接受你们的微火炬方案。

 怎样让他们接受?其实材料已经给了你理由:环保,创新,东方美学。你只须把这三个理由阐述得更充分、更深刻一些就行了。当然,也可以针对一个理由深入论证,其他理由捎带提一下。

 【优秀例文】

 致国际奥委会主管官员的一封信

 尊敬的国际奥委会主管官员:

 您好!

 很高兴奥运盛会再次选择了中国北京,感谢您对我们的

 认可与信任。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顺利圆满、不留遗憾地办好本届冬奥会,是您和我们共同的心愿。奥运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历届奥运会上大家最关心的部分之一。中国此次采用微火——不点燃主火炬的方式进行传递,是突破百年奥运史的一次大胆创新。

 创新意味着未知,而未知恰恰孕育着风险。面对这一改变百年传统的设计,国际奥委会有所顾虑在所难免。但我认为,微火蕴含着中国一以贯之倡导的绿色可持续环保理念,凸显出中国一叶知秋的东方美学,更体现了“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理念。微火虽微,却能折射出整个奥林匹克精神,其道大光。火炬聚微火之光,终会造炬成阳。

 微火不微,点亮绿水青山。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点燃一小时大概消耗 5000 立方米的燃气,到 2022 年冬奥会采用氢气点燃火炬达成零排放。火炬燃料的革新代表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更彰显了中国“绿色冬奥”的理念。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入冬奥的每一个角落:二氧化碳制冰实现全部热量可吸收,以秸秆为原料的可降解餐具,最大化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进行冬奥改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不应停留于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火炬的微火,聚集环保之光,点亮山川大河,清风明月。

 微火不微,照亮东方美学。“一叶知秋”的落叶型设计,

 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体红色的冬奥会火炬,象征着冰雪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金色的冬残奥会火炬,寓意辉...

文稿文档网 https://www.wenkuwg.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文稿文档网 版权所有

Top